第266章 匯聚華國燒瓷獨步全球核心技術的書籍(第2/2 頁)
的話,男子點頭,表示理解。
“貴姓?”錢華問道。
“梁海。”男子答道。
“原來是粱老弟。”錢華客套了一句後,而後看向了他手中的黑色包布。
粱海會意,這就上前一步,將手中的黑色包布遞給了錢華。
錢華接過,將其開啟。
只見其內是一本厚厚的書冊。
單從書冊的外表來看,儲存的不盡如人意。
可以看到封面上佈滿了黴斑。
眾人一看到這品相,都是露出興致缺缺的表情。
唯有曹子建,目光如炬的盯著這本書冊。
因為在這本畫冊的封面上,讓他清楚的看到了四個字。
陶冶圖說。
凡是對於瓷器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本書冊的重要性。
其內可以說匯聚了當時華國燒瓷獨步全球的核心技術。
是華國第一本完整記錄景德鎮御窯廠制瓷全過程且圖文結合的畫冊。
乃乾隆八年四月,朝廷交給督窯官唐英【陶冶圖】二十張。
要求他根據官窯瓷器燒製步驟對這些陶冶圖進行文字解說。
步驟必須詳細,文字必須文雅。
取土之山與取料取水之處皆要寫明地址。
再將此圖二十幅按陶冶先後次序編名。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件國寶級著作就產生了。
歷代《陶冶圖》中,尤以唐英配寫圖說者為上品,俗稱乾隆八年本。
唐英,華國陶瓷藝術史上第一牛人。
翻開華國上千年的陶瓷史,因器出名,因朝代而獨具一格的實在太多太多。
但憑藉一已之力成就一世斑斕的,自古以來也就唐英一個。
像轉心瓶、交泰瓶這種巧奪天工的新奇瓷器,都是經他手創燒的。
凡瓷器中涉及唐英的,都是官窯,且無一例外都是精品。
此時,這本《陶冶圖說》已經被錢華拿在手上,一爺爺的翻看著。
其他人也都站起來仔細盯著看。
隨著整本冊頁全部翻閱完畢。
錢華將《陶冶圖說》遞給了邊上的陳慶文:“老陳,你也看看吧。”
“我就不看了。”陳慶文擺手拒絕道。
倒不是這畫冊不對,實在是品相太差太差了。
其內,有好幾捲圖冊周邊都出現了被蟲蛀的跡象,實在沒有鑑賞的念頭。
錢華見狀,只得遞給其他人。
眾人跟陳慶文的意思差不多,都沒有要繼續看下去的意思。
“哎,真是可惜了,好好的一本圖冊,因為儲存不得當,導致失去了收藏的價值。”錢華長嘆一口氣。
“確實挺可惜的。”陳慶文介面道:“如果儲存完好的話,這圖冊還是很有收藏意義的。”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贊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