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未來(第1/3 頁)
“去去去,一邊玩去,別在路上擋著,若是碰著了,我可賠不起!”
週四推著一車粗壯的木材,對著水泥路面上正在玩耍的孩子,大聲地呵斥道。
也難怪他心煩氣躁。車上拉的都是粗重的東西,萬一碰著了,這責任又該誰負?
不過他再發火也沒有用。鐵坊裡面的僱工、再加上山上的礦工、還有他這樣賣力氣的人物,如何也得上千人。
上千人,就是上千個家庭,就有上千個孩子。如今這戰亂頻繁,難民滿山遍野,吃喝都成問題,誰還會去特別管教這些調皮搗蛋的孩子。
上學堂,學四書五經,打扮的整整齊齊,那是太平年間的事。現在父母們都忙於生計,只想著趕緊填飽自己和家人的肚子,哪裡還顧得他們的學習,就像這放羊一樣地養著吧,只要別出大事就行。
這也使得鐵坊的周圍,草市的渡口,洺水河邊,到處都是衣衫破爛,瘋狂玩耍的五六歲到十二三歲的孩子。他們並不知道生命的艱辛,照樣是下水摸魚龜,上樹掏鳥蛋,甚至是打架鬥毆。
只不過進入到5月份,渡口上只剩下了忙活生計的百姓,再也見不到這群滿山遍野、肆意玩耍的孩子。有適齡孩子的百姓心知肚明,孩子們不是憑空失蹤了,而是全部被關到“學堂”裡去了。
做活做的久了的百姓,都知道這鐵坊是大有來頭。而隨著王松頻頻進入,百姓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鐵坊的主人就是王松王相公。
自然地,他們的孩子上的新學堂就是王相公所辦了。
王相公的大名,民間自然是家喻戶曉。除了他“賽霸王”出眾的武力,還有他在皇城大殿上七步成詩,以兩首詠梅詞奪得柔福帝姬青睞的傳奇了。
在這樣的學堂裡上學,還管中午一頓飯,有王相公這樣的文曲星不時來指導,百姓心裡面自然是一百個願意了。
而學堂裡面苛刻的管理制度,不管是孩子的父母,還是那些沒有孩子的百姓,都覺得是理所當然。若要問他們,“玉不琢不成器”,“梅花香自苦寒來”,“鐵杵磨成針”,這樣的道理,他們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唯獨學校裡面,男女同收的制度讓他們有些嘀咕。自古以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王相公卻一視同仁。
不過北宋,還沒有後世南宋朱熹理學後的禁錮那麼厲害,對女子的約束相對要少一些。再加上身處亂世,吃飽為第一原則,其他的自然也顧不上了。
學校裡面實行的是完全的軍事化管理,每七天只有一天歇。半天文化課學習,目前學的仍然是四書五經等儒學科目。至於半天的身體鍛鍊,則完全脫胎于軍中的訓練,只不過強度要小很多,女子的強度也遠遠不如男子。
校舍就建在鐵坊裡面,只是臨時騰出來的一些原來的住房,用簡易的木板圍牆圍了起來。反正鐵坊依山而立,空間大的是。
學生的宿舍專門為那些孤兒而設,雖然有些簡陋,但也是整整齊齊,乾乾淨淨,並且還配上了廁所和澡堂。
學堂裡的文化課教師則是從難民中聘請而來,金兵南下,許多人都是家破人亡,難民中藏龍臥虎,有文化的大儒都不在少數,找出幾十個合格的教師,自然是綽綽有餘。
身體鍛鍊課,也就是體育課,則都是軍中的軍官進行訓練。軍姿練習、跑步越野、槍刺術、騎馬射箭等等,都是納入了體育課的範疇。
“你忘了澶淵之盟嗎?”
“你忘了靖康之恥嗎?”
“你忘了太原之戰嗎?”
往往伴隨著少年們稚嫩的聲音傳來:
“女真人蠻夷小族,欺負我中華無人! 此等奇恥大辱,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和徐秉田一起,來到這河北鐵坊的張老爹張國問,如今就在這新學堂裡面任教。
徐秉田因為曾經是“大廣冶”的匠工,手藝不凡,進了鐵坊,頗得上面的欣賞,二人這半路父子便也都有了生活來源。
張國問以前是當地有名的儒士,鐵坊裡面招任課的教師,張國問左右無事,便去應募了這國文教師一職。
和這些單純的孩子們日復一日的待下來,張國問心也有了寄託,家破人亡的悲痛,也被漸漸藏在了心裡,一門心思地撲在了孩童們的教育上。
王松的學問,他是極佩服的。可是,每日裡看到那些幼小的孩子在操場上揮汗如雨,舞刀弄槍,接受體罰,他就莫名的一陣心痛。
“兵者,兇器也,戰者危事;兵者,國之大事也;兵者,詭道也;兵者,文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