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韜光養晦(第7/8 頁)
家爭鳴,打破了官府、貴族的壟斷,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思想學術空前繁榮,民間教育開始普及。可是到了秦始皇和漢高祖時代,諸子百家特別是儒家的命運十分悲慘,秦始皇焚書坑儒,漢高祖蔑視儒家和儒生。爸爸,秦始皇和漢高祖是這樣做的嗎?”
天賜說:“秦始皇贏政採用李斯的建議,建立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廢除了周朝的封國建藩制度。秦朝設定博士官,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都可以立為博士,博士官多達七十餘員。後來秦始皇為了防止封建貴族割據復辟,下令將以古非今的六國史書焚燬,但其他圖書並沒有燒燬。秦始皇只是將反對他求長生不老之術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坑死,而其他儒生都不在坑死之列。歷代焚書坑儒的暴君不止秦始皇一個,其實大規模焚書的是項羽和蕭何,項羽入咸陽後,將秦宮博士官典藏的圖書燒得蕩然無存,而一次坑儒成千上萬的暴君大有人在。但後人卻只罵秦始皇一人是焚書坑儒的暴君,真是冤枉了秦始皇,總有一天有人會站出來給他平反的。漢高祖劉邦繼續實行秦朝的挾書之律,蔑視儒家和儒生,博士制度雖然依舊存在,但只有叔孫通一人,儒家學術淵源幾乎完全斷絕,而道家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得到提倡,各流派思想家也樂於稱說黃老之術。”
兒子問:“據說是漢武帝將孔子捧上了神壇,從此幾乎源源斷絕的儒家學說成為至尊至上的國學。”天賜說:“好黃老之術的竇太后死後,漢武帝起用好儒術的田蚡為相,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一律罷黜,並將黃老刑名等百家之術一律排斥於官學之外,聘用、延攬、禮待儒生數百人,史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首倡並奠定了新儒學的基石,他借用陰陽學思想重新解釋儒家經典。新儒學神化了專制皇權,並將皇權和神權、族權、夫權這四種權力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束縛百姓的四根繩索。新儒學主張陰陽相兼,德刑並用,所謂德,主要是仁義禮學,人倫綱常。漢武帝所獨尊的‘儒術’已經不是孔子當年克已復禮的儒家學說,而是吸取了法家的酷刑峻法,力圖用刑法來加強統治。漢武帝一方面虛偽的施行仁義,一方面制定刑法,重用酷吏,這就是所謂的‘獨尊儒術’。”
兒子又問:“《三字經》雖說只有一千多字,但要真正讀懂它卻不是那麼容易。它用三百多字就概括了從先秦至今的全部廿二史,還講了許多勤奮讀書的故事。《三字經》到底是誰寫的?孔子真的拜七齡童為師了嗎?”天賜說:“《三字經》的作者到底是誰?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很可能出自許多名儒之手,是個大手筆。據我考證,《三字經》最早出現在南宋,作者姓名是王應麟,後來歷經各朝各代的儒學大家的增刪修改,才成為如今這樣的版本。書中所說‘八十二歲的梁灝中狀元’有誤,是二十四歲中狀元,四十二歲就死了。孔子拜莒國七歲孩童相橐為師的故事,是想告訴人們,即使是大學問家,也要虛懷若谷,三人行必有吾師,學問就如同大海,必須吸納百川,才能永不枯竭。”兒子說:“孔子聽說魯國東邊的莒國有位七歲神童叫相橐,學識淵博,沒人能超過他,他便帶領弟子東遊莒國。他與相橐打賭,誰答不上對方的提問,就拜對方為師。相橐回答了孔子的所有問題,但孔子卻被相橐所問‘人的眉毛有多少根?’這樣簡單問題難住了。我想是孔子妒賢忌能,跑到莒國與相橐進行智力競賽,他輸給了相橐,才不得不拜他為師的。從此孔子不敢再東遊,也從來沒向這位七歲的相老師學習過什麼。”
天賜開懷大笑:“兒子,你說得不錯,真是童言無忌。你與相橐同齡,你卻比相橐聰穎,你把孔子的性格弱點都看透了,孔子是有那麼一點虛榮心理,事實上孔子也沒有真正拜相橐為師。”
幾個月來,天賜在家韜光養晦,父子倆經常在一起討論儒家五經,先秦諸子百家。天賜深入淺出的講授答疑,使兒子受益匪淺,他感嘆道:“四書五經我快讀完了,能不能再讀點天文地理,科技實用的書籍?”天賜鼓勵道:“對,不要光讀儒家的經學史書,其它經世致用之書也要讀。好好學習,持之以恆,增長才幹。”元貞見父子倆在書房裡認真讀書,就天天做好吃的,還勸他們不要閉門讀書,也時常與他們一起琴棋書畫,出去郊遊玩樂。
天賜白天與妻兒讀書遊玩,晚上擁著嬌妻墮入溫柔之鄉,像神仙似地共享天倫之樂。可是好景不長,這種世外桃源的寧靜生活很快被打破,從南京聯絡站傳來緊急情報,天賜告別父老妻兒,離開蘇州趕往南京,繼續投入抗清復明戰鬥中去。
金磊調侃說:“谷宗義,你幾個月來閉門謝客,說是在家韜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