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反對派的聲音(第2/2 頁)
們的努力下,大明有了數不清的雜稅,最關鍵的是,這個錢不會進入到朝廷的口袋中去,因為朝廷的財政一直是非常差勁的。
那麼錢去哪裡了呢?
錢去了地方的口袋裡去了。
這些雜稅一大部分,被各級官員中飽私囊,用來維持龐大的官僚體系的運轉以及官員一大家子的體面。
另外一小部分用來當地官府的正常運轉。
這也就是為什麼,葉文豪,武之文他們有錢,而官府窮的叮噹亂響的原因。
因為衙門只是這些官員們撈錢的工具,至於朝廷的未來如何,他們並不如如何上心。
所以楚行如果不對現狀進行改變,那就相當於用一個小號的大明去攻打一個大號的大明。
其最終結果,不言而喻。
而楚行選擇攤丁入畝之後,則稅收統一由稅務部門徵收,地方的行政機構則喪失了收取賦稅的權利,他們想要錢,只能從這些稅收之中申請留下一部分作為財政使用,剩下的部分則必須上繳國庫。
這麼做,是為了徹底杜絕地方官員的胡亂折騰,並架空他們的財政權力。
避免地方政府擁有獨立的財政大權,從而生產對抗中央的腦殘念頭。
一箇中央政府要想控制地方,就必須收攏財政、軍事這兩項權力,如此才能避免出現地方強而中央弱的情況。
但是切割利益的事情,肯定是有人歡喜,就有人愁苦。
首先站出來的就是功名階層。
明朝在與士大夫繫結的過程中,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有了功名的讀書人可以免除徭役以及其他稅收了。
為此,大明除了一種奇葩的操作,叫做投獻。
比較出名的有大明的內閣大臣徐階,據說他有二十萬畝良田。
但實際上,多是投獻給他的土地,還是那些老百姓去耕種,只是需要上繳一定的好處費罷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朝廷則損失慘重,因為那些投獻土地的百姓,成為了名義上的佃戶,朝廷連徭役都沒人去做了。
“如今不少人在帶頭抵抗咱們的稅務法典,不少人說我們苛待士紳,欺壓讀書人,是暴政!”趙汝才繼續說道。
楚行清風雲淡的點點頭,心裡暗道:“有些人啊,就是天生的賤骨頭,非得拿刀懟在他眼巴前,他們才能老老實實做人。”
當下對趙汝才說道:“這件事情,本王會處理的。”
怎麼處理?
他也是看過電視劇的!
滿清是怎麼對待這些地主的?是怎麼對待這些士紳的?
大刀片子往腦門子上一杵,這幫人立馬就老實了。
李自成倒是對待士紳階層不錯,混大了,連口號都不用了,對這些首鼠兩端計程車紳階層,想盡一切辦法拉攏,封官許願。
結果被賣的時候,賣到他連北都找不到。
最後一榔頭砸在腦袋上,死的多冤枉?
所以楚行很清楚,對待這幫人,就得胡蘿蔔加大棍,好好教教他們怎麼做人。
到時候救民軍直接上門,服軟的就暫時放過,不服軟的,立刻砍了拉倒。
這個時候,不必管什麼善惡,矯枉直接過正。
他到底要看看,是大明讀書人的骨頭硬,還是他楚行的刀把子硬。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