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頁)
所房子連同書籍,全部交給杭州市政府。
這四五畝地位於西湖畔洪春橋邊的“茶人之家”。從今以後,金庸便可常常回到西湖,在湖光山色之中領略人生的情趣。
1994年4月1日至10日,應浙江省省長萬學遠的邀請,金庸夫婦在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張浚生夫婦的陪同下,回到了浙江,引起不小的轟動。在金庸的家鄉,有數不清的金庸迷,由於多了一層同鄉關係,他們對金庸更有一分親切感。
金庸捐資三百萬元的嘉興圖書館在4月3日落成。嘉興市政府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並聘其為市人民政府高階顧問。杭州大學授予他名譽教授之銜。金庸在嘉興圖書館留言:“感我桑梓,賜以嘉名,願盡菲薄,助振斯文。”
他還去遊覽桐鄉烏鎮的茅盾故居,寫下了“一代文豪寫子夜,萬千青年誦春蠶”的題詩。
在紹興蘭亭曲水流筋景點,一腔豪氣中,金庸連飲兩盞紹興老酒,完了才說:“我不會喝酒。”走到康熙皇帝寫的“蘭亭碑”前,聽到講解員說到“一”字典故時,微醺的金大俠立即引用《鹿鼎記》中韋小寶的一句話:“只有這個‘一’字一模一樣。”游到陸游沈園時,他又盯著一株紅白花相間的桃樹,脫口吟出了陸游詩句:“驚鴻照影”。
最有趣的是,在杭州、嘉興、紹興等地,許多讀者捧著他的書要求籤名,但擺在金庸面前的,幾乎都是盜版書。為了不讓“金迷們”掃興,他簽了一兩本。求字者幽默地說:“除了簽名,其他都是假的。”
金庸倒是頗具俠客風度,他說:“如果沒有那麼多的盜版,我的書還不會有那麼多的讀者。”
4月4日下午3時左右,金庸回到母校嘉興一中。對著那些孫兒輩的學生們,他想起自己在這裡讀書時也是這般年紀,而眼前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等到多年以後,到了他現在這般年紀,又是什麼樣的命運?他激動地稱這些小孩子們為“小師弟小師妹”,喚得滿場激昂,氣氛融洽,連他自己的眼角都閃著淚花。
金庸對於隨行的記者也常以“小師弟”、“小師妹”相稱,一副江湖中人的口吻。有記者問他:“你書中哪一個男主角最像你,你最像哪一個?”他十分認真地回答:“我肯定不是喬峰,也不是陳家洛,更不是韋小寶,……因為我做事是比較嚴謹的,不可能會這樣瀟灑風流,況且我不會武功……”
這次浙江之行,他還去了普陀山,獻上清香一瓣;在北侖港,迎著海浪嬉水;在河姆渡原始人遺址,遙想人類的蠻荒時代……
回到香港,他又匆匆起程,到臺灣、新加坡等地訪問或演講。
退了休的金庸,倒像個雲遊四方的大俠。
………………………………………………
俠義平生
他的器量之大真是罕見,
可謂俠骨柔腸豪俠風度。
紅花須要綠葉扶持,一個好漢也要三個幫。金庸縱有蓋世才華,要是沒有得力的幫手,恐怕也難施拳腳。
有了一幫手足,就必然有人事的糾紛。“武林高手”金庸是如何發掘人才,又如何應付各種人事關係的?
為什麼那麼多“好漢”先後離開《明報》,卻從不說金庸一個“不”字。還有那眾多商場上的對手,同行中的競爭者,當然也有性格不合,說不到一起之人,但至今未見詆譭金庸的言辭。由此也可窺見這位俠之大者的人品之一斑。
先說“胡菊人脫離明報事件”。
胡菊人的文章寫得漂亮,編輯眼也獨到。他從1967年起擔任《明報月刊》總編輯,全身心投入,將月刊辦得有聲有色。《明報月刊》在文化界地位崇高,《明報月刊》的總編也自非一般報刊雜誌的總編可比。胡菊人自然心滿意足,不曾有過什麼跳槽的想法。
但是,1980年,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安心工作了十三年的胡菊人提出要離職。
事情源於一個臺灣人。此人攜鉅款赴港,準備在香港辦報,揚言要辦一張像《明報》那樣具有影響力的報紙。他先是由古龍介紹找到倪匡,後又找到胡菊人。
胡菊人開始有點猶豫,但臺灣人反覆強調他要辦的就是胡菊人理想中的報紙,一種充滿責任感的報紙,一種能夠拯救一代青年人的報紙。胡菊人不由得心動,他心想:
“我的理想終於實現了。”
經過多次接觸、磋商後,胡菊人當機立斷,決定離開《明報》,自創天下。
據說,當他提出辭呈時,金庸整個人都呆住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