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母親有如此大的熱情,不僅因為對母親的愛,不僅是表現自己的成熟,不僅是受到母親信賴的鼓舞,更重要的一個潛在衝動是,教導和保護母親曾經是父親特有的責任與權利,他因為不自覺地爭奪這個位置而激情滿懷。
當母親聽從地仰視著高大英俊的兒子滔滔不絕的訓導時,這時的父親也便在人類文化的規範下逐漸消化了自己受到的刺激,以寬容甚至顯得欣喜的微笑接受家庭的這一新事實。這個並非很好忍受,但也不是很難忍受的刺激經過一個不長也並不很短的時期,終於忍受過去了。做妻子的和做兒子的都不曾理解到做父親的心理支出。
新的一頁開始了。兒子走出了家門,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父母與兒子的關係終於圓滿地渡過了共同生活的歷史。
再往下,兒子將成為父親,他同自己的父親一樣,也將面對新生的兒子。新的俄狄普斯情結又將從一個新生命的胎兒時期開始其萌芽、生長的歷程。
四
我們看到,俄狄普斯情結是普遍的、強有力的情結,它幾乎存在於每一個兒童身上,並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影響一生人格的重要情結。我們也看到,人類社會的道德、倫理、秩序等文化可能是更強有力的,在它的規範下,每個人都在經歷著一個抑制和克服兒童時代形成的俄狄普斯情結的過程。
對於多數人來講,這個過程會比較順利地完成。他們在人生中不僅學會了如何正確對待父母,也學會了如何正確對待子女。我們在上一節中描述的男孩成長曆程,就大致代表了這種正常情況。
然而,深入研究各種心理現象,我們不得不指出,每個人在抵抗和克服俄狄普斯情結時都需要一定的條件。條件不同,抵抗和克服的結果不同,會造成人格的巨大差異。由於條件的缺陷,非健全人格和病態人格也是並不鮮見的社會現象。
弗洛伊德在《釋夢》一書中曾經講到一個俄狄普斯情結造成的典型病例:“在另外一次機會里,我對一個年輕男子的潛意識有了很深刻的瞭解,他因患強迫性神經症幾乎無法生活。他不敢上街,因為他怕他會殺掉任何在街上遇到的人。他整天準備各種不在犯罪現場的證據,以防他被控告與城裡所發生的謀殺案有牽連。順便補充一句,他是受過良好教育也有良好道德的人。對他的分析(順便提一下,分析導致了他的康復)表明:這一症狀的基礎是來自殺害他有些過分嚴厲的父親的衝動。令他驚訝的是,這種衝動在七歲時就已有意識地表達出來,而實際萌發時間比這個時間還要早得多。當他的父親因病而痛苦地死去之後,病人的強迫性自責就出現了,他(當時31歲)採取了一種轉移到對陌生人的恐怖形式。他覺得一個想把自己親生父親從山頂上推下去摔死的人怎麼可能去尊重那些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人的生命呢?所以,他把自己閉鎖在房間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根據我的經驗(這個經驗已很廣泛),在所有後來變成精神神經症患者的兒童的精神生活中,父母起到了很大作用。愛其中一個而恨另外一個是諸多心理衝動中的一個基本的構成因素,它在兒童時期形成而在現在的病症中起主導作用。
“我並不相信精神神經症患者在這方面與正常人有多大的差別,即他們可以創造出新的特殊東西來。更有可能的,是他們的區別在於他們比其他大多數兒童表現出對父母更明顯以及更強烈的愛和更深切的恨,這在偶爾對正常兒童的觀察中便可得到驗證。”(《弗洛伊德文集》第一卷457…458頁車文博主編)
一個未被抑制和克服的俄狄普斯情結,就製造了這個看來有些觸目的強迫性神經症。正是以這個病例為引子,弗洛伊德才在該書進入了對俄狄普斯神話故事和劇本的解析。
俄狄普斯情結不僅是普遍的情結,而且它得不到正常的剋制就將造成心理疾病。有充分的證據說明,類似由俄狄普斯情結造成的心理疾病不勝列舉。但由於各種迂腐的傳統觀念束縛,今天的社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忌諱談論俄狄普斯情結這樣的性心理問題,似乎這個話題破壞了父愛母愛、子女親情等一系列美好的說法,頗有些大逆不道,其結果是,真正大逆不道的心理疾病卻由此叢生。
即使在那些完全開放的現代社會中,有關俄狄普斯情結的心理常識也常常被束之高閣。也可能是忙於各種現實的鑽營與活動,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本能排斥,有關俄狄普斯情結這樣的心理學問題成為很多現代人的盲區。由於俄狄普斯情結沒有得到正常的克服,其結果是在高樓大廈成堆的現代社會中活動著許多不健全的畸形人格。
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