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會兒,婷兒寫日記的時間到了,她就請阿姨自己看書,請小朋友玩她的建築模型,她自己卻坐到書桌前寫起日記來了。而且寫的就是剛剛發生的這件事:“來客人”。
二、積極休息的習慣
20分鐘一到,就讓孩子休息5分鐘、超過5分鐘不利於孩子在下一個學習時段迅速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學習上,達不到5分鐘也不利於孩子解除視力和腦力的疲勞。休息時間必須離開書桌,做一些不劇烈的體育活動,或幹那些學習時不許乾的雜事。休息時也不允許婷兒懶洋洋地坐著或躺著,以免影響學習時的精神狀態。
婷兒很快就形成了休息就是活動的概念。家長要求她在學校也要做到“動靜結合”,她堅持做到了課間十分鐘不在教室裡趕作業,而是想方設法地用於鍛鍊身體。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跑樓梯,從小學一直跑到高中。這個習慣為她在繁忙的學習生涯中擠出了不少鍛鍊時間,不僅升重點中學時考800長跑對她不在話下,高三最緊張的時候,她還在學校的運動會上奪得了女子400米跑的冠軍,差一點就重新整理了學校的該項記錄。
三、獨立作業的習慣
一是讓婷兒自己掌握時間。我要求婷兒每次學習的時候都把鬧鐘放在書桌上,事先算好幾點幾分開始學習,幾點幾分開始休息,並把它寫在一張紙上,自己按照時間表來執行。我明確地告訴婷兒:“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應該由你自覺地把學習搞好,我只用抽查的辦法來監督。”這種做法有利於培養學習的自覺性。二是讓婷兒自己用錄音機聽寫。用錄音機聽寫的好處很多,首先,錄入聽寫內容的時候就是一次專心複習的機會;其次,操作錄音機的動作使孩子覺得自己很能幹,可以增加聽寫的趣味性;再次,用一件家用電器作為學習工具,可以讓孩子強化學習是“幹正事’的感覺;另外,錄完聽寫內容後讓孩子把書交給家長保管,也可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誠實的重視。
四、使用權威性工具書的習慣
從一年級起,我就讓婷兒使用正規工具書,主要是《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有時也用《辭海》的有關分冊。遇到生字生詞,我不給她提供現成答案,而是讓她先查工具書,一開始就尋求準確的解釋,以免留了似是而非的印象。低年級的時候她查到了條目我再和她一起看解釋,後來就由她查清楚了再講給我聽,透過馬上覆述來加深印象。這個習慣不僅可以培養嚴謹的學風,還使婷兒養成了以“少而精”的標準選擇教學輔導資料的習慣。
五、正視錯誤的習慣
按照《小學生用功術》的建議,我不許婷兒用橡皮擦把錯誤擦掉,而是用筆作個記號放在那裡,每次看到都可以提醒自己在這個地方容易出錯,這樣可以減少重犯相同錯誤的次數。另外再設一個“改錯本”,用正誤對照的辦法專門記錄各種錯別字,以便集中複習,鞏固改正的效果。在數學考試之前,則把本學期的數學作業和測驗卷子上的所有錯題重做一遍,力爭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
六、保護視力的習慣
婷兒上學前,我就對她講解了近視眼的成因和危害性,讓她對高度近視後可能造成視網膜脫落的嚴重後果感到畏懼,並且經常重複這個話題,使她留下深刻印象。
婷兒上學後,每次做作業都要求她嚴格執行眼睛和書本距離一尺遠的規定。在四年級之前,市面上還沒有防近視檯燈,我就“土法上馬”,先是用脖子上套“絞索”的辦法防止她頭往本子上湊,後來又發明了一個下巴支架,強制她保持距離。無奈那時的學習負擔實在太重(四年級下學期婷兒因為發高燒休息了一個星期,視力便恢復到了1。5,但一去上學,視力馬上就下降到了O。6),儘管五年級的時候婷兒終於用上了防近視檯燈,但她也必須戴眼鏡了、幸虧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強調保護視力,五年級下學期還堅持紮了半年針灸(起到了在小學階段維持現狀的作用),加上婷兒已養成了保持距離及2O分鐘望一次遠的好習慣(哪怕是5秒鐘也好),所以直到現在婷兒的近視程度也並不算深。
繼父來加盟,贏得女兒心
1988年夏天,我們家來了個儒雅詼諧的新成員,他就是婷兒的繼父張欣武。張欣武是我的同行,在另一家省級雜誌當編輯。他不僅願意把婷兒當作惟一的孩子來呵護,而且和我一樣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有他和我一起來栽培婷兒,可以說是婷兒此生的又一大幸運。
張欣武出身於文化素養很高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富有民族氣節的書法家。父親早年就讀於燕京大學,是一位正直的知識分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