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 頁)
教學質量忍無可忍,這位境況並不富裕的戴莉,把自己的大女兒轉到了底特律郊區的一所教會學校——一索斯菲爾德救世軍學校讀書,這樣在她微薄的工資中,一年要花掉一萬多美元的學費。另外兩個女兒也分別轉入了底特律郊區富裕地區的公立學校,這些地方的公立學校教學質量比城市裡明顯好得多。
這位煩惱的母親抱怨說:“我現在簡直被這套公立學校的教育體制搞得焦頭爛額了!我的女兒們一點也沒有受到合適的教育。她們在這些學校裡,除了玩,還是玩,分心的事太多了”
戴莉是當地一所社群學院的一名職員,為了讓自己不至於被淘汰,她同時還在學院裡讀書。這次三個孩子的轉學,使這位可憐的母親損失慘重。除去為大女兒花掉的高額學費之外,她還不得不放棄了對心愛的二女兒和三女兒的監護權。她含著眼淚向法院申請,由自己的姐姐當孩子們的監護人,以便讓孩子們有機會到城郊富人居住區比較像樣的公立學校上學。為了讓孩子們上學,她還不得不起早貪黑,開著她那輛老掉牙的破舊的汽車,奔波於自己工作的社群學院和孩子們的學校之間,那份滋味真是令人傷感而無奈。
即便是這樣,這位當媽媽的也絲毫不感到後悔。看到女兒們已經在學習方面明顯比原來努力了,她覺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不光是她再這樣看,就連女兒的老師們也都支援她這樣作。
據瞭解,大中城幣低收入區的這類公立學校數量,大約佔整個美國公立學校總數的一半左右。即使狀況較好的中小學,也存在著自己形形色色的問題,造成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標準。
有人說,從六十年代起,美國的教育實際上走了一條輕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彎路。使美國的中小學教育落後於歐洲和日本。這種狀況和美國教育的其他弊病,已經引起了美國社會廣泛的關注,也正在採取改革的措施。
2000年元月,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報道說,有近半數的美國州長和企業界、教育界的領袖級的人物共114人,最近達成了在全國下一階段進行教育改革的計劃。他們在這次最高階別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呼籲各州把重點放在“提高教師素質、為所有學生創造平等的提高機會,和使學校對教育結果負起責任來”等計劃上。
對美國的學校來說,這些重要的人物實際上就是他們的“財神爺”,因為他們所領導的政府、公司和組織為公立學校提供了90%以上的經費、教師及行政管理人員。他們的看法和舉措,也就對美國的公立學校有著舉足輕重的份量。而他們對美國教育最強烈的看法,就是現有的標準定得太低了!
為了讓美國的學生們能達到更高的標準,“財神爺”們揮舞著錢袋子,提出了一項又一項具體要求和具體措施:
首先是進行高階別的統考。美國的大部分學校除了在學生升大學時,要參加ETS等考試機構舉辦的SAT等標準稍高的全國統一考試以外,其他各年級的考試都缺乏統一標準,有時不免失之於寬鬆,誤人子弟。這次教改會議認為,各州應當透過州一級的考試來確定學生和學校是否達到標準,而不能只由各校自定標準,造成良莠不齊。按我們的習慣來表述,美國人是打算以省一級的統考為標準,來推動學生曾遍達標。
其次是對學校的主體—一教師,加大“物質刺激”的力度。為了提高教師素質,他們主張建立“工資競爭機制”,對優秀教師給予額外的報酬。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達到所需的成績水準,他們主張採取以下行動:要求在中學以前教授代數和幾何;確保學生學習過州級測試要求的科目;
還有一條是給差生“開小灶”,對需要特別幫助的孩子提供業餘輔導,幫他們學習達標。如果教師不足,就動員志願人員來幫忙,還要拿出錢來,為志願輔導教師提供交通便利。
實行“分數與經濟效益掛鉤”,也是一條重要的措施。為了加強“成績責任制”(就是根據學生考試的分數,來決定學校基金分配數額及教師工資高低)的效果,財神爺們還主張對成績突出的學校給予經濟或其他獎勵。
那些成績差的學校,教職工們面臨的不光是經濟損失,甚至可能丟掉飯碗、如果成績不能達標,對那些差生人數“超標”的學校就會採取“介入教學”,讓忍無可忍的學生父母們出面干涉學校的教學。再不行,就乾脆把學校關掉,讓那些屢屢誤人子弟的老師和學校官員們嚐嚐失業的滋味。
美國的教育改革計劃,使我不禁思索起中國教改的一些問題:
我們當前的教育改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