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然不是。當選為200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的成龍以及衡陽特大火災坍塌事故中付出生命代價的消防員都沒有讀過大學,但他們“為人類做貢獻”的舉動人們都看在眼裡。
那麼,這麼一個容易理解的道理,劉亦婷的家長為什麼偏偏不告訴年幼無知的劉亦婷,而是告訴她只有爭當前3名,上重點,讀名牌才能為人類做貢獻呢?
我們能不能這樣揣測,因為上重點、讀名牌的背後是做白領、過上好日子,而做消防員也許僅僅意味著貧窮呢?
這種“長期灌輸”方式看似討巧,實際上對孩子的成長是相當有害的。這裡提醒家長的是,當你們利用孩子美好的感情來達到自己功利性目的的時候,你的孩子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得“愛唱高調”了。他也許會養成這樣的思考習慣,就是凡事都會在前面加一個“為人類做貢獻”的帽子。而我們今天的社會,最為反感的便是這種空喊口號的高調,人們呼喚的是“真情實感”與“真心實意”。其實一個人抱定目標考重點中學、名牌大學,懷揣夢想過上好日子,這樣的想法都很正常,都不可恥。而非要在這樣的想法上面加一個“為人民”、“為人類”、“為地球”的帽子不可,則是多餘且讓人反感的。
“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當小販”
除了用正面引導的方法來給劉亦婷“長期灌輸”外,劉亦婷的家長還採用了嚇唬的手法。比如,看到街上被人趕來趕去的小販,他們便借題發揮,對劉亦婷說,“如果不好好學習,沒有真本事,將來就只能當個無證小販。”
婷兒6歲之前,已經培養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剛上小學的時候,仍然被大量抄寫性的家庭作業弄得厭煩無比。在教學體制無可選擇,也不可能讓孩子熱愛或逃避枯燥作業的情況下,我們開始把生活的壓力匯入婷兒的學習動機,讓她看清楚:適應學校的學習與她的前途有什麼關係?當時成都鬧市區常有無證小販被糾察人員攆得四處逃竄,婷兒曾多次近距離地看到過小販們驚惶的表情。我們藉機告訴婷兒,如果不好好學習,沒有真本事,將來就只能當個無證小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婷兒雖然同情無證小販,但絕不願落到這種下場,從此再沒有說過不想做作業的話。因為她已經明白了:求學其實是自己的事,不論是從法律的角度,還是前途的角度。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透過講故事、樹榜樣,鼓勵婷兒刻苦學習,奮發向上。小學階段,婷兒為了爭取保送重點中學,一直在主動爭當前3名(我們的態度是支援但不要求)。保送政策取消後,她仍然堅持完成了數學奧校的學習計劃,如願考進了成都外國語學校。申請留學時,婷兒主動把美國朋友拉瑞建議的申報兩所大學擴大為11所大學,並把難度最大的哈佛納入其中……
(引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增訂本第133頁)
我們看到,孩子對於小販的同情被迅速轉化為歧視,繼而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選擇讀哈佛的動力。如果哈佛招生委員會知道劉亦婷申請哈佛的目的就是為了“不當小販”,他們也許會把劉亦婷的申請材料直接扔進廢紙簍。
不過,他們根本無從知道劉亦婷是怎麼想的。我在前面提到,對中國人來說,美國大學的招生制度比中國的高考制度漏洞多得多,中國的高考制度捱罵雖然多,但它基本公正,透明。美國的招生制度相對國人來說則主觀性太強,漏洞百出。就說劉亦婷的申請材料吧。她申請哈佛時寫過一篇名為《頓悟》的作文。在這篇作文中,她說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窮人過上好日子等等。可是在這裡,劉亦婷的父母卻透露出了劉亦婷學習的另一個動因,那就是“上了哈佛就可以不當小販啦”,而非她在作文中所標榜的“我要讓這些小販們改變命運”。
從像安徒生爺爺那樣為人類做貢獻,到不要像小販那樣被人驅趕,再到學經濟讓中國的窮人過上好日子,可以看出劉亦婷學習目的的空泛。而可悲的是,這些學習目的並非劉亦婷自己獨立的選擇,而是其父母“循循善誘”的結果。換句話說,這些學習目的實際上就是劉亦婷家長的學習目的。至於這種教育方式有什麼弊病,這裡暫且不展開討論,後文會有詳細論述。
“這種態度會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把學習看作頭等大事”
除了利用劉亦婷小時候的夢想和小販的悽慘境遇給劉亦婷灌輸上名牌、讀重點的思想外,劉亦婷的家長也沒有忽視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給劉亦婷灌輸“學習是頭等大事”的思維。
我們每天必談的內容主要是兩部分,一部分是上課學了些什麼新知識———每天堅持問婷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