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意在這方面過多訓練。
寫作《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的黃全愈博士在美國學習工作多年,他對中國學生學習好這件事情已經司空見慣。
我兒子礦礦在其他同班的美國小朋友還在捏著指頭學算10以內的加減法時,已會多位數乘除法。據說,有的留學生帶著他們的孩子到美國學校註冊,經過簡單的問話,學校說:“你們孩子的數學三五年內都夠用了,小學都不用學了……”
從中國出來的孩子,無論是農村小學來的,或者在國內讀的是慢班,許多也能在美國同學面前臭美臭美。
去年,兒子上8年級,相當於國內的初二,但每天清早6點29,他必須到屋外去等高中派來接他的校車,到高中去上幾何課,然後再由高中派車送他回初中去上其他課程。即使跳級到高中上幾何,他在班裡也是前幾名,覺得很輕鬆。
像這類跳級學習,不僅僅發生在我兒子身上,還發生在許多中國留學生的子女身上。但是,這些在美國中小學的跳級生若回到中國,恐怕都會成為留級生!
但是,黃全愈博士卻不像劉亦婷的家長那樣把學習好當作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他對中國學生學習好這個現象頗不以為然,他質疑道,為什麼中國的中學生年年能擊敗眾多對手,獲得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各種個人獎和集體獎,然而在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卻沒有任何一箇中國高校的專家教授能獲此榮譽?為什麼曾在中國受過教育的留美學生的孩子們,在美國的學校裡大多都能出人頭地,風頭十足,卻在成年後落在後面呢?為什麼起點超前,而終點落後?這是不是中華民族一大困惑?
黃全愈博士透過多年的觀察與思考,終於弄明白了這個問題———是因為中國學生缺乏創造力。
創造力不同於智力。創造力包含了許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個性和獨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個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個依賴性很強的人,一個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去摧毀常規障礙的人,甚至可以是一個個性有缺陷或者懶惰的人。但是,一個創造力很強的人,必須是非常有獨到見解、獨立性很強的個性完善的人,必須是一個在常規勢力面前百折不撓的人,同時又是一個具有很強的記憶力、豐富的想像力、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斷力的人。
創造性就像種子一樣,它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
沒有對常規的挑戰,就沒有創造。而對常規的挑戰的第一步,就是提問。我的美國教授總是愛說:“沒有提問,就沒有回答。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
我欣賞他的哲理性語言,我更讚賞他在營造培養創造性的環境!
(引自《中國青年報》《創造力可以教嗎》文黃全愈)
所以,看了劉亦婷的這句“我由衷的告訴你,你是全班第一”,我不僅沒有對劉亦婷心生欽佩之情,相反感到非常的失望和沮喪。我認為,劉亦婷即使進了哈佛讀書,也沒有領悟哈佛大學乃至美國教育真正的精髓所在。她沒有認識到,美國人更看重的是學生的創造力和個人魅力。
“學習”仍是頭等大事
前文提到,劉亦婷的家長從小就給劉亦婷灌輸“學習”是頭等大事的觀念。而劉亦婷家長所謂的“學習”,並非那種獨立自主的學習,不是那種出於對知識的渴求,出於個人興趣和愛好進行的自動自發的學習,而是為了“分數”,為了“重點中學”,為了“名牌大學”甚至“高考狀元”的被動學習。簡單來說,就是以拿學歷、拿學位為目的的應試性學習。不得不承認,這種長期灌輸對於劉亦婷來說是相當有效的。可以說,在劉亦婷心中,學習是頭等大事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即使劉亦婷進了哈佛,這種思維依然明視訊記憶體在著。在《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一書中,劉亦婷談到了自己畢業後的打算,當然,繼續學習是她首先想到的問題。
作為一個“組織管理型”學生(特點是:擅長統籌兼顧,喜歡與人打交道),最吸引我的不是清靜的書齋或實驗室,而是風起雲湧的市場。因此,我不打算走“直接考研、接著讀博”的學者路線,而是準備先工作幾年,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後,再進商學院攻讀MBA(工商管理碩士)。算起來,我還要5年左右才能完成在美國的求學計劃,屆時再看有什麼新的發展機會。
(引自《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第57頁)
我們看到,劉亦婷剛剛參加工作不久,便開始盤算什麼時候讀MBA了,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