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頁)
藝從哪裡來?我們的真本事從哪裡來?我們的個人魅力從哪裡來?
有一位國家領導人這樣說過:“綜觀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史,許多科學家的重要發現和發明,都是產生於風華正茂、思維最敏捷的青年時期。這是一條普遍性的規律。”“人的思維創造活動的最好年齡,一般是20幾歲到30幾歲。”
看看這種說法,我們是不是會不寒而慄?自己盤算一下,我們在30歲前都幹什麼了?
一位網友對我們的成長模式進行了如下總結:
懷孕、出生,自然現象,也許有城裡人所謂的胎教;
幼兒園前,聽媽媽、爸爸、姥姥、姥爺、奶奶、爺爺……的話,做乖娃娃;
上幼兒園,聽阿姨、媽媽、爸爸、姥姥、姥爺、奶奶、爺爺……的話,做好娃娃;
上小學,聽老師、媽媽、爸爸、姥姥、姥爺、奶奶、爺爺……的話,做好學生;
上初中,聽校長、老師、媽媽、爸爸、姥姥、姥爺、奶奶、爺爺……的話,做好學生(自己已有一些關於世界的看法,與教育者想法不一致);
上高中,聽政府、校長、老師、媽媽、爸爸……的話,做好學生,(自己已有一些關於世界的觀點,與教育者產生衝突,迫於壓力藏而不露);
上大學,聽政府、校長、班主任、老師……的話、做好學生(自己已形成世界觀,你說你的我想我的,形成雙面人);
工作,聽政府、各級領導……的話、做好下屬(以雙面人面對社會);
此時,人已到了25歲左右,基本定型。
孩子們就這樣被按部就班,按照標準培養出來了,可為什麼就沒有諸如“創造力”、“想像力”、“藝術素養”之類的素質呢?而更令人感到矛盾和困惑的是:我們的孩子成人之前要求一切聽話;而成人之後,卻要求創造力……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大腦都不能掌握,縱使是天才又有什麼用?
創造力解析
創造力是好東西。著《時間簡史》一書的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說過:“如果你從事科學事業,你必須有創造力,否則你只是重複無聊的方程式,你永遠也發現不了新東西”。
那麼,創造力究竟為何物呢?
簡單說來,創造力是一種思維能力,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這種能力除了需要想像力外,還需要知識的輔助,所以創造力其實不是一種單一能力,而是集合多種能力的表現。
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智力或稱智商並非創造力的惟一決定因素。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中國人號稱地球上智商最高的生物,可絕大多數新思想、新發明、新知識都不是中國人創造出來的。
為什麼智商高的中國人創造力不行呢?難道創造力不是從大腦中產生的嗎?
我覺得關鍵原因是“創造”不僅要“創”,還要“造”,中國人的想像力並不差,看看《西遊記》吧,跟它比起來,《哈里·波特》就是小兒科。而那些極富想像力、花樣百出的各式迷信,中國人可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可惜的是,“創造”並非僅指天馬行空、漫無邊際的想法、創意,而是更強調“造”這個能力。事實上,我們中國人缺的就是這種把想法“造”出來的能力。
為什麼會缺乏這種“造”的能力呢?可能跟我們的思維工具———語言有關,跟我們的思維方式———強調直覺缺乏邏輯有關,跟我們的文化———缺乏科學精神與哲學傳統有關,跟我們的社會———封建專制有關。甚至有人提出跟地理、氣候、食物有關等等。
學者黎鳴從歷史根源的角度分析了中國人為何缺少創造力。他說,“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遠的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後來的佛家都是愚民的,中國的歷史傳統就是一個愚民的歷史傳統,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個不要人聰明的歷史,是為集權專制障目的歷史,所謂君要民愚民不得不愚,所以中國人今天的愚蠢就是官造成的,就是集權專制造成的;從社會現實來看,你的耳朵所聽到的,你的眼睛所看到的並不能使你聰明,你明明眼睛看到的是鹿,他要指鹿為馬,你明明耳朵聽到的是悲慘的聲音,他偏要歌功頌德。”
好在這樣完全壓抑創造的社會已經漸行漸遠。我們的社會越來越自由,供人們獨立思考、發揮創造力的空間越來越大。我們看到,一旦在社會、文化等方面獲得足夠的空間,中國人創造力是驚人的。看看李安、吳宇森、徐克這樣的大導演,楊振寧、李政道這樣的大科學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