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3/4 頁)
所到之處人仰馬翻,斷臂殘肢四處亂飛。
足足經過兩個時辰的鏖戰,太史慈三人才殺散鮮卑騎兵,耀武揚威的衝進鮮卑部落。
對於已經殺紅眼的兵卒來說,心中很笨就沒有是可為之這四個字,凡是出現在他們眼前的人,只有死路一條。單汗山的十來萬居民,幾乎被三人屠戮一空,殺的單汗山血流成河,哀聲遍地。
留下了一些婦女作為奴隸,三個人開始盤點收穫,作為一個大型的鮮卑部落,單汗山囤積了不少糧食,牛羊馬匹等牲畜也不在少數,三個人商議了一下,高覽帶著這些物資先行回到幷州,給饑荒遍地的河北輸血。
能養活十萬鮮卑人的物資,自然也能養活十萬中原人,這一次搶劫行動可以說是收穫豐富,物超所值。
死去的戰馬正好用來給兵卒燉著吃、補充體力,可如何給戰馬補充體力就讓三個人撓頭了。
戰馬的體力消耗很大,要馱著兵卒賓士,需要充足的營養補充。單靠青草是肯定不夠的,一般來說,在處於戰爭時期,戰馬都是需要吃一些豆類、麥子的。
但李重現在人都吃不飽,哪還有糧食餵養戰馬呢!
所以,三個人商議了一下,決定在草料中加上一些肉末,代替麥子豆類。三個狼心狗肺之徒根本就不害怕沒有肉可吃,人吃戰馬,戰馬也可以吃人的嘛!單汗山有十萬居民,足夠戰馬享用了。
吃光了單汗山的鮮卑人,在吃別的部落就是了。對於心已經不能再黑的太史慈三人來說,吃人……沒壓力!當然,吃的一定是鮮卑人、匈奴人才是,這不是三個人太過殘忍。實際上,在中國古代,異族人從來就沒把漢族人當過人,而漢族人也從來就沒把異族人當作同類。
吃人在古代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特別是這些少數民族,有些時候,他們吃人不單單是為了果腹,而是為了享受,比如石勒,就非常喜歡吃人。
在天災之下,一切溫情脈脈的面紗全被撕裂,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律顯露的淋漓盡致。
在單汗山休養了三天,趙雲和太史慈等著高覽歸來,同時高覽也會在河北補充一些兵卒,以便保證遠征軍的戰鬥力。
三個人的下一個戰略目標是狼居胥山(今烏蘭巴托附近),也就是漢代名將霍去病遠征的終點,霍去病也就是在這裡留下封狼居胥的美名,為後世的文臣武將所頂禮膜拜。
第二百七十四章 武將的終極目標
作為一名武將,趙雲、太史慈、高覽對於霍去病的崇拜是無容置疑的,別看趙雲在歷史上更為人熟知,白馬銀槍,縱橫不敗,但在真實的歷史地位上,他拍馬都趕不上霍去病。
更別提太史慈和高覽了!
那麼,三個人沒有理由不追隨先輩的步伐,征服那茫茫的大草原,留名青史,供後人瞻仰。
最近草原上流行這樣一個傳說,說長生天為了懲罰不敬神靈的世人,降下三個災星禍害草原,這三個災星各自帶領一萬地獄中逃出來的魔鬼,殺掉沿途之中所有的生靈,最後還把人的屍體吃掉。
此事是真是假,自有累累白骨作證。
據說這三個災星的名字叫太史慈、趙雲、高覽。
這也是得到證實的,草原人也不傻,雖然有些人會相信謠傳,但還是有人記得這三個人的名字的,原因無他,三個人經常來草原搶劫。
三個人在草原上的行動可以用一個遊戲來形容,貪吃蛇!吃掉沿途所能看到的一切,不管是能動的,還是不能動的。
殘忍而又獲利豐厚的搶劫行動一直持續到七月末,草原上的青草慢慢變的枯黃起來,天氣也逐漸轉涼,北風漸起、秋雁南飛。
經過一個月的跋涉,太史慈三人也帶著兵卒來到狼居胥山。
狼居胥山處於達克魯倫河(額爾古納河)和圖拉河上游,水草豐美,牛羊遍地,是古代匈奴人的主要聚集地。在鮮卑人強勢崛起之後,匈奴人被驅逐到河套以西,狼居胥山也就被鮮卑人所佔據。
(關於狼居胥山的具體位置至今為止也沒有確切說法,但蜘蛛認為,現在人不知道是因為史料缺失的緣故,而作為漢代人,趙雲和太史慈要是不知道狼居胥山在哪裡就貽笑大方了。)
這一次三個人約定好了,一定要一起動手,所以臨到狼居胥山附近,三個人就開始派遣斥候相互聯絡,約定行軍路線,行軍時間。
在三個人的密切配合下,三個人終於在建安六年七月二十九望見狼居胥山。
遙望著遠方的皚皚雪山,藍天白雲,山麓的松林水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