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2/4 頁)
爛額,誰也派不出兵來打仗。但是,這不代表著李重不能殺入草原。
攻打曹操肯定不行,中原是有城池守護的,李重現在哪還有軍糧攻城啊,一天打不下來別人的城池,軍隊就要餓死在城下了。
退一步說,攻下來曹操的城池又能怎麼樣,曹操也沒有糧草啊!
所以殺入草原是最明智的選擇,第一,大草原沒遭受特別嚴重的旱澇,還能蓄養牛羊,能有些油水。
第二,草原沒有城池依託防守,而且人口並不聚集在一起,攻打起來難度不大。
第三,李重想的長遠一些,如果現在不很恨的打擊草原上的匈奴人、鮮卑人,難保這些人不會趁火打劫,入侵中原。這絕對不是李重杞人憂天,實際上每次異族入侵都差不太多。
第二百七十三章 三個良心狗肺之徒
在周朝,犬戎就趁著中原大亂,殺入京城,要不是齊桓公聯合諸侯北伐,還不知道會有什麼情況呢。
漢代,匈奴人同樣趁著楚漢相爭的時機趁火打劫。
隋末唐初就更不用說了,吉利可汗也曾經趁著中原混戰南下入侵,並在渭水之邊和李世民簽訂了白馬之盟,實事求是的說,白馬之盟是一個稱臣求和的條約屬於城下之盟的性質。
最為悲劇的就是明王朝了,趁著小冰河時期的大災荒,建奴勾結蒙古,霍亂中原,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三百年。
為什麼說是最黑暗的三百年呢,其他少數民族也曾近入主中原,但像什麼金王朝,元帝國都是威風八面的,唯有後金,軟弱的令人作嘔。
李重手中大約有三萬騎兵,所以李重派趙雲、太史慈、高覽三人各自帶領一萬騎兵北上,這是一場掠奪性的戰爭,除了必要的兵刃、弓矢外,三萬騎兵出了長城,手中就沒有一粒糧食了。
在生死存亡的壓力下,三萬騎兵爆發出驚人的潛力,一日一夜間就行軍一百五十里,沿途連破三個鮮卑部落,搶得牛羊馬匹無數,最後合兵單汗山,拔出了鮮卑人距離長城最大的一個據點。
說的容易,實際上這場戰鬥打的非常慘烈,由於要分開行軍(怕搶的糧食不夠三萬人吃)趙雲、太史慈、高覽三人行軍的路線並不相同,所以他們到達單汗山的時間也不一樣。
鮮卑人可不是軟弱可欺的羔羊,實際上這個年代的鮮卑人血性十足,一度打的匈奴人丟盔卸甲,戰鬥力強悍無比。
單汗山最少有一萬五千鮮卑騎兵聚集,雖然是倉促遇敵,但雙方也殺的屍橫遍野,慘烈無比。
最先和鮮卑人交手的是太史慈,由於在兵卒的人數、體力上都處在劣勢,太史慈打得十分艱難,很快就被鮮卑騎兵團團包圍起來,情況岌岌可危。不是太史慈不想等到趙雲和高覽來了再動手,但太史慈能等,人家鮮卑人可不是傻子,能讓一萬大軍殺到眼皮底下還無動於衷嗎?
另外太史慈也不敢可以減慢行軍的速度,如果高覽和趙雲等人先到了,遲遲得不到自己的支援,到時候自己有什麼面目去見別人。
在李重的軍中,太史慈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不給別人做出榜樣來,馬上就回有人取而代之。好勝心極強的太史慈自然不會容忍這種情況發生,實際上武將也沒有幾個好勝心不強的。
趙雲和高覽二人也是這類人,二人也想先到達單汗山,和鮮卑人交手,但很可惜,兩個人在黑夜中走了彎路了。等到高覽到達單汗山的時候,太史慈和鮮卑人已經廝殺了半個時辰。
高覽的援兵堪堪穩定住戰局,但卻不能給鮮卑人造成決定性傷害,李重在兵力方面的優勢並不絕對。
又過了一個時辰,趙雲這才帶著一萬騎兵趕到戰場,一見到雙方混戰的慘烈景象,趙雲就知道自己來晚了,羞愧、惱怒、懊悔、各種負面情緒湧上心頭,所以趙雲連想都沒想,就策馬就衝入敵陣,同時口中高呼:“裴元紹,後面交給你了……”
不得不說,這種方法是極端錯誤的,如果趙雲是一員智將,此時此刻一定會先仔細觀察戰場,看看敵軍的薄弱之處在哪裡,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戰術。但很可惜,趙雲現在還沒有那個能力,心性也沒鍛鍊的那麼成熟。
但有一點是可以保證的,趙雲還是有著萬夫不當之勇,就算蠻橫無理一些,橫衝直撞,也能擊破鮮卑騎兵的陣型。更何況現在鮮卑騎兵還處在下風,根本分不出兵力來對付趙雲。
還好趙雲的副將裴元紹是智慧型人才,急忙指揮著一萬騎兵分成十隊,十隊騎兵擰成一股繩,如同翻滾猙獰的巨龍,轟然衝進鮮卑騎兵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