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吃起來覺得更香。慢慢地,家中每個人都習慣了分享。後來長大、結婚,各自成家,可“分享”的習慣卻沒有因此而改變。誰家做了什麼好吃的,依然忘不了和兄弟姐妹們分享。
至於我嘛,只能是儘量地奉獻我的作品了。“盧勤,再給姐拿10本《告訴孩子,你真棒!》好嗎?我們醫院裡的大夫都衝我要呢!”接到大姐的“命令”,我立馬如數送上,心裡覺得特有成就感。大哥從海外回國探親,一進屋就會說:“在國外,我身邊的中國人都聽說了,我妹妹寫了幾本書,都想要。你能不能多給幾本,讓我帶回去。”這樣一來,書白送了不說,我還很得意自己為祖國爭了光呢。
就這樣,“分享”,成為了凝聚家人的力量。
不光我們兄弟姐妹懂得分享,習慣分享,樂於分享,就連我的兒子也是從小在“分享”中成長起來的。
小時候,他發現姥爺每次炒出香噴噴的菜後,總要先用小盤盛出來一些。
“姥爺,為什麼要單獨盛出來一盤呢?”他好奇地問。
“留給你媽媽呀,她還沒有下班呢!”姥爺說著,同時把飯鍋蓋嚴,“悅悅,你盛過飯後要記得把蓋蓋緊,不然等你媽回來飯就涼了。”兒子仔細一看,發現留下的菜又多又好。
有一次,他神神秘秘地跑來告訴我:“媽,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吧!在姥姥家,誰晚回家吃飯誰合適!”
“分享”,對於幼小的他原本是一種“新發現”,到了後來,習慣變成了自然。
兒子上幼兒園時的一件小事我至今難忘:“六一”聯歡會上,老師發給每位小朋友一份節日禮物:兩塊巧克力。
拿到巧克力,兒子就飛快地跑來找我:“媽媽,給,禮物,分你一半!”說完,把一塊巧克力塞在我手中。
“好!謝謝你!”當著他的面,我立刻把巧克力放進嘴裡,“好吃,好吃,真好吃!”
兒子樂著跑回座位上。
我身邊的一位媽媽羨慕地說:“看你多幸福啊!你瞧見前面那個胖小子了吧,就是我兒子。你看他一個人吃得多香啊,居然瞅都不瞅我一眼。”聽了這話,我覺得兒子懂事了,懂得了分享。
很快,兒子上小學五年級了。記得一個週末的下午,我正在單位加班。兒子突然從姥姥家打來電話:“媽,您今天下班回姥姥家好嗎?有好事!您早點回來!”
“哎!”我答應得特痛快,手裡加快速度幹活。
一個小時過去了,“媽,您怎麼還不回來呀?”兒子又打電話來催了。
我抬頭一看錶,快7點了。“好!我很快就回去。有什麼好事呀?可不可以先透露透露啊?”“我不告訴您!等您回來就知道了!”嘿,兒子居然還賣關子。
時間飛逝,又一個電話打來,活還沒有幹完……
等我回到家,天早就黑了,兒子已經睡了。“你這兒子真沒白疼,”母親說著,把我領進廚房,“你看看,這是你寶貝兒子親自下廚炒的黃瓜蝦仁。他一直等著你回來,想和你一塊吃,可你老不回來!你看,都給你留出來了,全是大蝦仁。小的他自己吃了!”
看著兒子的傑作:一小碗蝦仁!每個蝦仁的脖子上套了一片黃瓜!整道菜竟然五彩繽紛:白色、粉色、綠色,真美!想像得出,兒子在製作這道菜時是多麼用心!他是想和媽媽共同分享這藝術的傑作。
12歲的兒子,以一顆與人分享快樂的愛心,親手製作了這份禮物,並以“家傳”的分享方式,留下了他一份小小的心意。我充分感受到了,一個幼小的心靈,誠摯地樂於把自己創造的快樂,無償地奉獻給別人。
品嚐著兒子炒的菜,又甜又鹹。甜的是蝦,鹹的是我的淚水……
這就是——分享。
記得日本作家森村誠一說過:“幸福越是與人分享,它的價值便越會增加。”所以說,“分”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實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享”的人是快樂的,因為他感受到了真愛和友誼。
曾經有個男孩子對我說:“我不快樂!雖然我家有兩個保姆,上百本圖書和數不清的玩具。可是,我就是不快樂!”
於是我就問他:“你把這些書分給沒有書的小夥伴看過嗎?”
“沒有。”
“那你把那些玩具分給別人玩過嗎?”
“也沒有。”
“你的壓歲錢用來幫助過有困難的同學嗎?”
“更沒有了。”
“所以你不快樂!”我這樣對他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