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部分(第3/4 頁)
疑心,少不得立即要下重手。本來起了疑心倒也罷了,大不了收拾掉趙忠,也大不了放任陳學,可是就在散朝之後,又發生了一件事,一個莫名其妙的太監跑去給太子‘告密’,太子氣的不輕,可是想洗清嫌疑也已遲了,那個告密的小太監,據說今兒清晨,就已拿去了詔獄,說是趙忠同黨,可解縉明白,這意思分明是說,這是太子的同黨。
解縉第一個念頭,就是太子和自己被人耍了,可問題在於,這種事,是永遠都說不清的,你越是分辨,越是居心叵測,你越是想洗清自己,死的就越快,唯一的辦法,只有打落門牙往肚子裡咽,任是有天大的委屈,也只能假裝不知道。
解縉索性每日都將自己關在公房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
與那解縉、黃淮、胡儼三人相比,楊士奇和楊榮卻是分明要煎熬的多了。
眼下,他們面臨的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一步踏錯,都可能粉身碎骨。
天子剛剛已經接見了郝風樓,那郝風樓提出了一些東西,倒是教朱棣有點兒覺得新鮮,他此前,心裡已經有了點兒腹稿,現在有了郝風樓的一些倡議,使他的想法和思路更加清晰起來。
朱棣看了兩位閣臣一眼,笑吟吟的道:“二位愛卿,對這陳學怎麼看?”
楊士奇低垂著頭,一聽這個,心裡便警覺起來,結合陛下此前的種種作為,楊士奇知道,這是一次特殊的考驗,但凡出任何紕漏,都可能引火上身。
楊士奇道:“觀點倒是新穎,不過微臣只是草讀了一二,許多事,也未必認同。”
這句話,帶著點兒模稜兩可的意味,他不能說陳學好,也絕不能說陳學壞,說陳學好,則他楊士奇就成了過街老鼠,若是說個壞字,不免陛下不喜。
楊榮則是答道:“微臣倒是想讀一讀,看看這陳學,到底說的是什麼,可惜公務繁忙,一時騰不開手。”
楊榮也聰明,索性告訴陛下,自己還沒有讀,既然沒有讀過,自然不曉得好壞了。
朱棣笑吟吟的道:“朕看哪,你們要讀一讀,好好讀一讀才好,當然,這是題外話,方才郝風樓進言,說是南北科舉雖是解決了諸多不足,卻還是過於草率了,那郝風樓曾在諒山,對西南的風土人情耳熟能詳,說是那裡的教化總是不彰,究其原因,無非有二,其一是窮山惡水,這天無一日晴,地無三尺平,土地貧瘠,種不出糧來,這人窮則志短,自然也就遍佈刁民了,楊榮,你是福建人,福建那兒,大致也是如此,你來說說看,郝風樓說的可對麼?”
福建這時節,除了泉州一帶,其他地方,確實是窮困潦倒,以至於許多人實在活不下去,不得不違反朝廷禁令,揚帆出海,或是背井離鄉遷居海外,或是做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楊榮連連點頭,道:“郝風樓所言不差。”
朱棣慢悠悠的道:“這其二,便是那兒的讀書人,雖也用心苦讀,可終究及不上江浙考生,這不免教他們有些灰心冷意,這人一灰心,不免也就厭倦這經義了,況且舉業不成,就不得不另謀出路,因而在那裡,肯讀書的人家,卻是寥寥無幾,這樣下去,朝廷的教化,如何推廣?”
楊士奇和楊榮連連稱是,心裡卻都在想,陛下說這些,是為了他們?他們想到外間的一些流言,不禁有點兒擔憂,生怕陛下正如外間傳聞那般,要……
果然,朱棣微微一笑,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如今朝廷已收了交趾,這西南也算是半壁江山,豈容這般潰爛下去,朕左思右想,決定在南北榜之外,再設一個小榜。”
小榜……
楊士奇心裡哀嘆,該來的總算是來了。
倒是楊榮卻是面無表情,其實他對廟堂半江西的情況也十分不滿,自己是福建人,福建那兒,人才寥寥,朝中的福建人並不多,於是不免勢單力薄,他也深知,若是這樣下去,只會讓相當橫行,假若真能設一個小榜,而福建能添進小榜去,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說起來,還算是為家鄉做了一點貢獻。
古人最是戀鄉,蓋因為交通不便,一旦你從鄉中出來,尤其是楊榮這樣的人,跑來京師做了官,那麼可能,只有到白髮蒼蒼,垂垂老矣時,才能致士告老回去,這一別,就是數十年,數十年的時間,早已將在鄉中的一些不快忘卻,反是將那點點滴滴的小事,化作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