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部分(第3/4 頁)
如今日這般,將私底下的事直接攤開,放到到檯面上,實是破天荒頭一回。
“依賓之之意,此事該當如何?”
“無解。”
李東陽搖頭,嘆息一聲。
“雛鳳清鳴,終有振翅高飛之日。你我三人,恐難追及。事已至此,不如盡己所能,為天子掃清前路。他日致仕歸鄉,總能得一份舊情。”
簡單幾句話,無異於銅鐘敲響,震得劉健謝遷耳際嗡鳴。
“何至於此?”
“於喬不信?”
謝遷沉默了。
正是因為相信,才會驚愕。
劉東陽善謀,滿朝皆知。
能令他說出這番話,可見,事情必無太多轉圜餘地。
急流勇退,方謂之知機,?
劉建同樣不語,心中作何想法,唯有自知。
正德元年,八月丁卯,早朝之上,內閣首輔大學士劉健上奏,乞敕宗人府禮部,查詢所收文案,召各王府長史入京,續修玉牒。
“宗支繁茂,玉牒不容缺漏。今逢十年之期,當敕令續修。”
“定式移文各王府長史司,子女請名受封,婚嫁薨故,違訓懲戒,收回封賞,除官罷爵,皆應如式造冊,考據詳問,奏繳御前。”
“如有錯漏,當遣人過府,謹慎查補。”
“參考舊案,稟奏新事,庶無缺漏,方可修輯。”
劉健奏請完畢,朱厚照立刻點頭。當殿下敕諭,令各王府長史司遣人入京,八月底必須啟程,不得延誤。
“陛下聖明。”
劉健行禮歸班,李東陽繼而出列。
“陛下,臣有奏。”
聞言,群臣都是一愣。
劉閣老且罷,李閣老?
今天刮的是什麼風?
“啟稟陛下,臣查舊案,聖祖高皇帝朝,太宗皇帝為宗人府宗正,定有例,各王府長史,非進士出身者,歷任九年方許保奏舉薦。如入朝為官,需外放九年,考績為優,方可調入京城。”
朱厚照坐正身體,表情肅然。
群臣豎起耳朵,均不太明白,平日裡八風吹不動,非必要不出聲的李閣老,今天這是怎麼了。
敲著勢頭,分明是打算找藩王府的麻煩。
“臣乞陛下敕令,詳查被保奏舉薦之人。凡有違例,俱罷黜罰金,以儆效尤。藩王被矇蔽,舉薦屬官,當由宗正出面,告以祖訓。”
藩王分封,無召不得離開封地。
想坐穩王位,知道朝廷動向,必須打探京中訊息。這一來,便需結交朝官,多送金銀器物。
然常年打雁,也有被啄眼的時候。
遇上塵魚甑釜一類的人物,非但達不成目的,反會受其累。鬧不好就會被彈劾一番,告到御前。
相比之下,舉薦王府屬官入朝,則保險得多。
一日為長史司屬官,便打上藩王府烙印,終身斷不開關係。不說拴在一根繩上,背叛的代價也會相當大。
因是聖祖高皇帝定下的規矩,知曉其中問題,也不能擅加更改。高舉祖宗之法,搶了侄子皇位的太宗皇帝,更是如此。
無法更改,不代表沒有辦法。
套上幾層緊箍咒,多加些為官條件,即能成事。
先在王府呆滿九年,再到地方工作九年,調入京城,先要設法開啟局面,又需耗費不少時間。
拖上十幾二十年,同王府的關係自會疏遠。
入京也有學問。
調入神京自然好,調到南京,純屬於養老。
安排下這顆棋子,多半已經廢了。
為避免這種情況,鑽空子,提前保奏,縮減外放時間,打點吏部更改考績,屢見不鮮。
李東陽請旨,嚴查各王府保奏的長史,涉及大小多個藩王,水會被攪得更混。
只言罷官免職,查不查背後之人,未有明述。
天子敕令中不詳寫,藩王的心都會提到嗓子眼。
擾亂朝中視線,掩藏下真實目的,暗中謀劃行事,等眾人反應過來,要問的事情,該取的口供,早已呈送御前。
“准奏!”
朱厚照很高興。
當場下了第二道敕令。
“陛下聖明!”
李東陽手持朝笏,躬身行禮,退回佇列。
不等眾人細思,謝遷施施然走出,朗聲道:“陛下,臣有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