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原理》、《形式語義》,每每看到大師們精妙的推理,超人的構想,嚴密的邏輯,我便大有拍案之意。有一次,突然想通了一個從前撓破了頭也沒弄明白的問題,一腳踢破了足下的暖水瓶。“咣”的一聲!兩位室友著實受了不少驚嚇,而我那久未有做學問而又浮起來的心,總算安穩了不少。
枕邊也常放著那麼幾本書,諸如《中國通史》、《古文觀止》、《三國志》。隔壁宿舍一傢伙曾經笑我,這不外是附庸風雅,增加一些談資罷了。我陪著傻笑了幾下,他又怎知當我在外面遭受了挫折、心煩意亂之時,正是這幾本書為我療傷,止住了流淌在心中的淚水。
五、亞70年代的人—生於1977年至1983年
大抵我們這代人是活生生被夾著的了,前有文化大革命、“讀書無用論”的思想隔膜,後又被“知識經濟”、“知識爆炸”所恫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更迭不已,意欲“改朝”卻又“換代”不成。
也許正是因為這兩層的夾心餅,我們成為了今天的lostgeneration,雙重恫嚇之下,只好埋頭苦讀。可以說是“知為何卻又不知可為何”(第一個“為”發去聲,第二個“為”發陽平),於是開始迷失。
1977年至1983年出生的人,一直被我稱為“亞70年代”。幼年的我們沒有真正嘗過改革開放帶來的甜,卻又被人嗤之以鼻地稱沒嘗過文革的苦。不知道什麼是甜,不知道什麼是苦,當然更不知道什麼叫憶苦思甜了。
我們當然不會知道。當那些所謂真正70年代的人,靠著聰明伎倆,在股海、商海里大撈一把,鑽著各種漏洞時,我們在哪兒?當那些真正的80年代的大學新生們踏入窗明几淨、豪華萬分的新校區、新講堂,享受著素質教育和學分制,享受著“奔三”、“奔四”、網路課堂時,我們又在哪兒?歷史邁進了新千年,我們一踏出社會就遇到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金融風暴、“911”,股市低迷,“畢業等於失業”於是我們在《冬季校園》的歌聲中緬懷著校門口的小酒館,緬懷著那已被夷平去蓋新教學樓的小樹林、青草地,也許還在緬懷那什麼也幹不了的286、386。然而回過頭來,卻要在經濟低迷的工作崗位上無所事事。
於是為數不少的人踏上了“考研”這座獨木橋,又或者為後來者做試探留學之路的先驅,尋夢“寄託”。我們為的都只是一條路—讀書!這條路也許、或者、有可能通往“羅馬”,但卻不知該怎麼走,更有甚者還沒到起點,就身陷泥沼,成為某某考試的專業戶。也許我們本身就是為“應試”而生……
六、開始牢騷
我開始發牢騷了。
前文也許有些消極,可我大抵也知道—“世上本無路,人走的多了,便成了路”,路就在自己腳下,命運靠自己把握,可這到底是一條羊腸小道,還是一條不歸路,抑或是迷途?
這樣的時候,我總想痛罵一番中國的研究生教育!
踏平了千軍萬馬,在獨木橋上踮著腳,小心翼翼地走過來,我們總算過了這道檻。可就是這“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的圍城又重新把我們圈了起來。
七、什麼和什麼
中國的研究生教育,你到底是什麼?
在許多高校中,研究生的課程甚至不如本科生受重視!老師們沒備課就溜進了課室,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推遲上課,提前下課是常事;一會兒出差,一會兒開會,空著的課就美其名曰:讓學生找資料去!
老闆們把弟子招了進來,卻又不帶。長期以來,理工科的兄弟們就自稱是民工,給老闆幹些雜活,編些歪書,做兩個小專案。
有的導師自己沒專案沒課題,於是找幾份兼職,把學生送出去打工,於是自己就樂得清閒,然而一年也見不到幾面了。說來,能掙點錢,學生自己也願意。可如果就這樣半學生半打工仔的,我們不如直接打工去算了,讀研究生幹嘛呢?
然而,這樣的導師還算有人情味。有的導師既沒課題沒專案,又沒主動給學生找份兼職,還不讓學生自己到外面兼職,用各種理由乾脆利落地把大家“圈養”,嚴加看管。這不是與“嚴師出高徒”的著名論斷背道而馳了嗎?我看還不如放任自流算了。
既沒跟導師做專案,導師又不帶著做課題研究,還沒有兼職做怎麼辦?又只好埋頭苦讀,自修去了。君不見,研究生自修室天天滿,別以為那叫刻苦,無奈罷了。如果自己看書就行了,那又何必進學校呢?
在這樣的環境下,毫不意外的,研究生就業反而遇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