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5 頁)
杜甫
戍鼓斷人行,
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
【註解】:
1。戍鼓:戍樓上的更鼓。
2。“露從”句:此日當是白露。
3。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境。
4。長:一直,老是。
5。未休兵:當時叛軍史思明部隊進攻洛陽,與唐將李光弼交戰。
【賞析】:
詩作於乾元二年(759),這時安史之亂尚未治平,作教師於戰亂中,顛沛流離,歷盡國難家憂,心中滿腔悲憤。望秋月聽著聲聲雁鳴不禁觸景生情,深深思念故鄉的明月和戰亂中久無音訊的手足兄弟,全詩充滿了悲涼憂傷的情緒。前四句句句寫景,但卻字字憶弟,不著“一”憶字,而憶反更深。後四句由暗憶轉向明寫,戰亂阻隔了兄弟,摧毀了家園,生死茫茫,世事憂心!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結構嚴密,環環相扣,句句轉承,一氣呵成。“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句,可見造句的神奇矯健。
�
天末懷李白
五言律詩
杜甫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註解】:
1。天末:猶天邊。
2。君子:指李白。
3。“文章”句:意謂有文才的人總是薄命遭忌。
4。“魑魅”(chi1mei4)句:意謂山精水鬼在等著你經過,以便出而吞食,猶“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一憎一喜,遂令詩人無置身地。
5。“應共”句:因屈原被讒含冤,投江而死,與李白之受枉竄身,有共通處,往夜郎又須經過汨羅,故也應有可以共語處。
6。汨羅:汨羅江,屈原自沉處,在今湖南湘陰縣。
【賞析】:
李白於至德二載(757),因牽連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還。杜甫於乾元二年(759)作此詩,眷懷李白,設想他當路經汨羅,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實,此時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因涼風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懷思。五六句詞義一轉,語增悲憤。文人相重,末路相親,躍然紙上。最後兩句,把李白與愛國詩人屈原聯絡在一起,詩人對友人的高度評價。《唐宋詩醇》評此詩說:“悲歌慷慨,一氣卷舒,李杜交好,其詩特地精神。”
�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五言律詩
杜甫
遠送從此別,
青山空復情。
幾時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
三朝出入榮。
將村獨歸處,
寂寞養殘生。
【註解】:
1。“幾時”兩句:這是倒裝,意謂想起昨夜在月光下舉杯送別的深情,不知幾時重得此會。
2。列郡:指東西兩川屬邑。
3。三朝:指玄宗、肅宗、代宗三朝。
4。出入榮:指嚴武迭居重位。
5。“江村”句:指送別後獨自回到浣花溪邊的草堂。
【賞析】:
這首詩意在送嚴武奉召還朝。詩人曾任嚴武幕僚,深得嚴武關懷,故別離之情依依,自不待言。詩的開頭點明“遠送”,可見意深情長。分手傷別,自然想到“昨夜”餞別情景,盼望重聚。接著讚美嚴武的政績聲望,抒發自己在嚴武走後的孤獨寂寞之感。寫送別後的心境的孤獨無依。語言質樸含情,章法謹嚴有節。此詩平中見奇,沉鬱悲涼。
�
別房太尉墓
五言律詩
杜甫
他鄉復行役,
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干土,
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
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
鶯啼送客聞。
【註解】:
1。行役:本指因軍役、勞務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