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5 頁)
繳:獵鳥的射具。'矢曾'是一種短箭,繳是系在箭上的絲繩。
【賞析】:
這是一首詠孤雁的詩,實際上也是飄零遊子的寫照。作者藉此以喻自己孤棲憂慮的羈旅之情。一聯寫同伴歸盡,唯爾獨去,寫“離群”切題。二聯寫孤雁神態,先寫失群原因,再寫失群后的倉皇。三聯寫失群之苦楚。儘管振羽奮飛,仍然是隻影無依,淒涼寂寞。四聯寫疑慮受箭喪生,表達詩人的良好願望和矛盾心情。今人徐培均以為此詩“字字珠璣,沒有一處是閒筆;而且餘音嫋嫋,令人回味無窮,可稱五律詩中的上品。”清人紀昀謂:“寒塘句不言孤而是孤,不言雁而是雁,此句為外傳神。”
�
春宮怨
五言律詩
杜荀鶴
早被嬋娟誤,
欲妝臨鏡慵。
承恩不在貌,
教妾若為容。
風暖鳥聲碎,
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
相憶採芙蓉。
【註解】:
1。嬋娟:形態美好貌。
2。若為容:又教我怎樣飾容取寵呢。
3。越溪女:指西施浣紗時的女伴。
【賞析】:
這首詩是代宮女抒怨的代言詩,其實也寄遇懷才不遇的感嘆。首聯寫因貌美而入宮,受盡孤寂,不願梳妝,頷聯寫取寵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妝扮了;有補足上聯的意味。頸聯寫景,盪開一筆,寫室外春景,春風駘蕩,風和日麗,鳥語花香,藉以烘托春心受殘,寂寞空虛的情感。末聯寫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是歷來為人所推崇的名句。關於此詩作者,歷來有所爭議。歐陽修和吳聿以為周僕所為,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卻斷為杜荀鶴所作,且雲:“故諺雲:杜詩三百首,惟在一聯中,‘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證。
杜荀鶴
(846…907),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縣)人。大順二年進士。他的詩文多揭露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反映了黃巢起義失敗後的社會情景。詩多近體,尤長七律,但不為聲律所束縛。詩風平易委婉,世稱“杜荀鶴體”。有《唐風集》傳世。�
章臺夜思
五言律詩
韋莊
清瑟怨遙夜,
繞弦風雨哀。
孤燈聞楚角,
殘月下章臺。
芳草已雲暮,
故人殊未來。
鄉書不可寄,
秋雁又南迴。
【註解】:
1。章臺:即章華臺,是古代楚國的離宮。
2。楚角:楚地的角聲,角是古代軍中的樂器。
3。殊:絕。
4。鄉書:指家書。
【賞析】:
這首詩是懷人思鄉之作,大概是寄給越中家屬的。詩以“夜思”為題,開篇卻不寫思,而寫夜聽瑟聲,接著寫聽到悲涼的楚角,勾動了遊客懷“思”。詩的後半,即為所“思”的內容:芳草已暮,韶華已逝,故人不來,鄉思難寄,真是腸斷江南又一年。最後點出時當秋節,更令人秋思不斷。詩中表達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恨,讀來不勝悲涼悽楚,叫人腸斷。
韋莊
(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乾寧元年(901)再度入蜀為掌書記,後協助王建稱帝建立前蜀政權,歷任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吏部侍郎同平章事。他是晚唐後期最好的詩人之一。早年以長詩《秦婦吟》馳名當時。他的詩語言清麗,頗有特色。有《浣花集》。�
尋陸鴻漸不遇
五言律詩
僧皎然
移家雖帶郭,
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
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
欲去問西家。
報到山中去,
歸來每日斜。
【註解】:
1。帶郭:被城郭圍繞。
2。未著花:未開花。
3。扣門:叩門。
4。報道:回答。
【賞析】:
詩是寫訪尋友人陸鴻漸不遇,但卻不因不遇而惱,有盡興而近之趣。前四句寫一路尋來之景,雖未言人怎樣,但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