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 頁)
何必待之子。
【註解】:
1。茅茨(ci2):茅屋。
2。差(ci1)池:原為參差不齊,這裡指此來彼往而錯過。
3。黽勉:殷勤。
4。仰止:仰望。
5。契:愜合。
6。之子:這個人,這裡指隱者。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隱逸高趣的詩。詩以“尋西山隱者不遇”為題,寫專程到山中去訪隱者,竟然不遇。如此,本應叫人失望,惆悵。然而,詩借寫“不遇”,卻把隱者性格和生活表現得清清楚楚,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曠達的胸懷,比相遇更有收穫,更為滿足。詩的前八句,寫隱者獨居高處,遠離塵囂,尋訪者不辭山高,等到叩關無人,才略生悵惘。於是猜想隱者乘車出遊,臨水垂釣,表現隱者的生活恬適雅趣。後八句宕開一層,另闢一境:新雨中的青青草色,晚窗裡的習習松聲,無不幽雅恬靜,足以盪滌人的心胸。因而尋訪不遇亦無所謂,使其悟出隱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興而來,盡興而返,自得其樂,大有君子風度。
�
春泛若耶溪
五言古詩
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
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煙飛溶溶,
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
願為持竿叟。
【註解】:
1。若耶溪:在浙江紹興南若耶山下,相傳為西施浣紗處,故又稱浣紗溪。
2。際夜:至夜。
3。潭煙:水氣。
4。瀰漫:渺茫。
【賞析】:
這是一首寫春夜泛江的詩。開首兩句則以“幽意”點出了全詩的主旨,是幽居獨處,放任自適的意趣。因此,駕舟出遊,任其自然,流露了隨遇而安的情緒。接著寫泛舟的時間、路線和沿途景物,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創造出一種幽美、寂靜、迷濛的境界。面對如畫的美景,詩人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想出願作持竿垂釣的隱者的念頭,追慕“幽意”的人生。全詩扣緊題目中的“泛”字,在曲折迴環的扁舟行進中,對不同的景物進行描摹,使寂靜的景物富有動感,恍惚流動,給人輕鬆舒適的感受。
綦毋潛
(692…749?),字季通,荊南(今湖北省江陵縣)人。開元進士,曾任集賢待制、右拾遺、著作郎等職。《全唐詩》收其詩一卷。他受佛教影響,詩裡總是滲透著一些幽深清遠的隱逸出塵味道。他的詩清秀雅麗,描寫景色生動傳神。�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五言古詩
岑參
塔勢如湧出,
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
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
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
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
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
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
宮觀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
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
萬古青濛濛。
淨理了可悟,
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
覺道資無窮。
【註解】:
1。薛據:荊南(今湖北江陵一帶)人。唐玄宗開元時進士,歷官縣令、司議郎、水部郎中。
2。浮圖:佛圖,塔的別稱。慈恩寺塔,即大雁塔,現仍聳立於西安市南郊。
3。突兀:高聳。
4。鬼工:非人力所能。
5。宮觀(guan4):宮闕。
6。淨理:佛理。
7。勝因:善緣。
8。掛冠:辭官。
9。覺道:佛道。
【賞析】:
此詩是寫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髮,忽悟佛理。首二句描寫塔勢;三、四句寫登塔;五至八句寫塔之高聳雄峻。九、十句寫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寫在塔頂向東南西北各方所見的景物。最後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