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5 頁)
”句:此地從古到今都是一片黃沙茫茫。足,充塞。
【賞析】:
這首樂府曲是以長城為背景,描繪戰爭的悲慘殘酷。詩的前四句寫塞外晚秋時節,平沙日落的荒涼景象;不僅寫得雄渾闊遠,而且具有濃郁的邊地風情。後四句寫長城一帶,歷來是戰場,白骨成丘,景象荒涼。自然會有胡應麟《詩藪》說:“李(白)寫景入神,王(昌齡)言情造極。”
�
關山月
五言樂府
李白
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
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
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
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
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
嘆息未應閒。
【註解】:
1。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
2。“漢下”句:西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
3。胡:這裡指吐蕃。
4。戍客:守邊防的戰士。
5。高樓:指住在高樓中的戍客之妻。
6。未應閒:不會停止。
【賞析】:
這上一首含義深刻的非戰詩。開始四句寫得氣勢雄偉。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徵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後四句寫徵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景中含情,情中見景,使二者渾然融合。末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同一筆調。而“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又與王昌齡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步。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生於綿州彰明縣青蓮鄉。李白青年時即漫遊全國各地,天寶初年,因吳筠及賀知章推薦,唐玄宗召為翰林供奉承,但不久又賜金放還。安史之亂後,被牽連累,長流放於夜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附當塗令李陽冰,公元762年病死於當塗。李白才華橫溢,性格豪放,刻苦向前人學習,善於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和素材。他的詩風格豪放,雄奇壯麗,表現了浪漫主義色彩,是繼屈原之後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稱之為“詩仙”。
�
子夜四時歌……春歌
五言樂府
李白
秦地羅敷女,
採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
紅妝白日鮮。
蠶飢妾欲去,
五馬莫留連。
【註解】:
1。子夜吳歌:子夜歌屬樂府的吳聲曲辭。
2。“秦地”句:秦地,指今陝西省關中地區。
3。“紅妝”句:女子盛裝後非常豔麗。
4。“五馬”句:貴人莫要在此地留連。
【賞析】:
這首詩吟詠羅敷女的故事,讚揚她不為富貴移。這首為春歌,用採桑起興。
�
子夜四時歌……夏歌
五言樂府
李白
鏡湖三百里,
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採,
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
歸去越王家。
【註解】:
1。鏡湖:又名鑑湖、賀監湖,在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唐時為賀知章的采地。
2。菡萏(han4)(dan4):荷花。
3。“人看”句:觀看採荷女子的人多得使若耶溪都顯得狹窄起來。
4。“歸去”句:西施被越王選入宮廷,一去不復返。
【賞析】:
這首詩是“夏歌”,以荷花起興。借西施來感嘆天下人都重視美色。唐李陽冰評論說:“太白恥作鄭、衛語,其言多似天仙之辭,凡所著述,每多諷興。”
�
子夜四時歌……秋歌
五言樂府
李白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