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我們看到,在豆奶事件被披露前後,當地政府的態度沒有什麼變化。事件發生後,當地政府沒有按規定上報國家衛生部,反而對帶孩子進京看病的家長作出“後果自負”的警告;海城往北京方向去的火車票停售;一些學校還安排老師“家訪”,看“家裡有沒有人去北京”。這些令人稱奇的應對舉措說明了什麼?
在媒體曝光此事之後,迫於公眾輿論的壓力,當地有關部門才展開調查處理工作。鑑定部門對李洋確定為“死於一氧化碳中毒”,這意味著相關部門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免責。從當地政府部門的一系列表現來看,其權力範圍之內的鑑定是否可靠呢?只有由獨立的第三方來做鑑定才比較可信。這個鑑定結果與李洋母親的絕望服毒不無關係。然而至今所有的受害人尚未獲得任何賠償,刑事訴訟案亦未附帶民事賠償。難道沒有人為此事承擔責任,受害學生及其家長的慘重代價就白白付出了嗎?
這樣的慘重代價到底能夠換回什麼,起碼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進展和希望,沒有看到當地政府的態度明朗化。我們只看到,這個事件換來的竟是國家“學生奶”計劃的重創和癱瘓,受損的仍然是學生利益。是國家“學生奶”計劃本身有問題嗎?不是的,問題的要害在於地方保護傘之下的“隱性腐敗”。為了地方利益,可以違規使用非定點的本地企業生產學生奶,不合格的產品竟然可以暢通無阻地大規模流入學校,這其中應有的監管監督環節是如何被省略掉的?不針對實質性問題,卻將責任轉嫁到國家“學生奶”計劃身上,這隻能說明當地政府對這一關鍵問題的迴避。
到底誰該為此事承擔主要責任,究竟哪些人受到了相應處理,相關行政責任人的處理又是按照怎樣的程式進行的?對於這些關鍵性問題,公眾目前都一無所知。當地政府的態度和當初一樣,依然是曖昧和迴避。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正視,而僅僅“公而不開”地起訴一個生產廠家,我們能夠從海城豆奶事件中獲得的教訓價值就極其有限。這與社會和受害人的慘重付出極不相稱。更為可怕的是,這帶給受害人和公眾的可能是對於社會正義的某種失望。1113(原載《中國青年報》)
一個無聲的生命在說
兩週前的那個上午,我在北師大校園內看到了一個募捐箱。原來是該校體育系98級學生王濤在一年前練後空翻時,摔成頸部以下高位截癱,父母為他治傷業已傾家蕩產。我把身上僅有的19。9元錢投進箱中,並向守護募捐箱的同學問起王濤的近況。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校內學生的捐款只是杯水車薪,何不向媒體呼籲一下,為他尋求社會援助呢。我給報社打了電話,也發了E…mail,請他們“關注生命”。第二天就有位記者來電聯絡採訪,給人以莫大的希望。然而希望很快破滅了,由於一些不是原因的原因。記者只是打了一圈電話,始終沒有來趟現場。之後我也打了一圈電話,向京城我所能找到的知名媒體呼籲,然而都沒有迴音。
一位登山者遇到了暴風雪,他在逃生的途中發現了一個凍僵的登山者,是獨自前行還是救下一個生命?我就是那個登山者,我和需要救助的人沒有絲毫關係,然而面對一條生命,我們作出了怎樣的選擇?就在我行將絕望的時候,意外接到了一家報社的電話,並約定了採訪時間。由於記者沒有來過,也出於對王濤的關注,我陪記者進行了採訪的全過程。從學校到醫院,我們驚駭於眼前的發現。一年來為王濤醫治已經花去了80多萬元,學校暫時負擔60餘萬。在海軍總醫院的神經外科病房,我們見到了幾乎全身癱瘓,藉助呼吸機和泰能維持著生命的王濤,一直處於昏睡狀態。
他的臉也許有些浮腫,圓胖得顯出孩子氣。父親翻開他的眼皮,他的眼神還是直直地向著正上方。小鐵箱式的呼吸機的白管子連著他脖頸上的切口,喀噠喀噠地衝他的氣管裡壓著氧氣,機上的錶針一次次地打下來再回上去。他的鼻孔裡還粘著一根細管向外呼氣。右手的虎口處還插著輸液管,滴答著的泰能已經快輸完了。
他的母親回來了,是去買個電推子為王濤理髮。當母親嚥著淚水講述這天大的不幸時,王濤竟也涕淚橫流,母親趕忙為他擦拭著眼角。王濤是他們家鄉第一個考上北師大的,上高中時就曾代表家鄉赴京參加中日乒乓球友誼賽,名列第四。上大學後更是如魚得水,老師同學都說他是體育系難得的人才,如果沒有這個意外可謂前途無量。王濤做過呼吸細胞移植手術之後,由於體弱出現了腦積水,在頭部打過兩個洞,埋了根管直通到心窩以下排除積水。現在他嘴都張不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