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教授連連讚許,“高見,事實的確如此。這也可以用上‘有一必有二’吧。”
“即使不久北京被‘雙解除’了,世衛組織撤銷旅行警告並將其從疫區名單刪除,也沒有什麼可驕傲的。我們曾經的努力是縮小了感染人數和範圍,並沒能完全戰勝SARS,以為大功告成純屬自欺欺人。”鳳亮鄭重相告。
想到萱顏,鳳亮又道:“過幾天就要高考了,明年她還有機會的。機會多了,就是教育走向人性化的一個標誌。”
霍老師長嘆,“錯過一次機會沒有什麼,人生就是在失去與獲得中成長的。就盼她早日好起來,經歷非典會成為她成長路上的一次轉折。”霍老師每天提心吊膽,也如同鳳亮的家人經常打電話,向醫院詢問情況。
“是一次經典轉折。”鳳亮轉向納坦伯教授,“介紹一下你們的高考吧,有什麼不一樣?”
教授笑了,“我們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可沒有你們神聖,一考定終身,你們殘酷得很啊,你們是在培養人還是扼殺人?”
鳳亮只得點點頭,“不錯,這我們必須承認,我只能無奈地說,的確是這樣。”
“我們的入學考試,機會多得很,分佈在平時,而且務實而不務虛。重在測試能力,測試內容和方式是多元的,各有側重。不是所有學生都需要參加某一項統一考試,人才成長怎麼能夠整齊劃一呢?”納坦伯教授雙手一攤,對中國教育表示不解。
“考試如果實現不了人性化,教育就不會人性化。”霍老師補充道。
鳳亮也深有感觸,“人性化教育就是個性化教育,就是要充分尊重個體的發展權利,而不是以一個統一模式,限制或堵死了我們的自由發展之路。教育拒絕模式化,首先從考試開始。”
納坦伯教授繼續道:“在美國上大學很容易,想順利畢業卻要付出加倍的努力,這與中國恰恰相反。你們在上大學的人生起點上就把人給堵死了,他們還怎麼成才?上了個大學,就飄飄欲仙了,吊兒郞當也照樣拿到學位,水分大得很呀。大學校園裡,談戀愛的比刻苦求學的多得多,真搞不清你們的大學是用來幹什麼的。還好,這些年你們國家有了就業壓力,讓學生知道大學裡也得學習了。”
“還是市場決定一切。教育的發展歸根結底要靠市場規律調節,行政計劃太多了,高校沒有自主經營權,如何實現千帆並競,百舸爭流呢?”霍老師憂思道。
鳳亮感受到了教授的一點啟發,“這與我們的教育資源不足有關係。上大學很難也就增加了人們考上名校的成就感,導致了大眾教育觀念的誤區,甚至出現了上個哈佛比獲諾貝爾獎還牛的可笑現象,所謂‘高考狀元’也是同類。”
教授和霍老師都被逗樂了,納坦伯說:“其實上美國的名校比上中國的普通大學容易得多,因為我們的優質教育資源比較普及。”
“諾貝爾獎獲得者不會膚淺地來介紹什麼成功經驗,因為他們深知每個人的成才密碼都不一樣,照搬只會害人害己。上了大學僅僅是個起點,卻自以為功成名就了,這樣的人終其一生也不會有什麼大成,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懂什麼叫成才與成功。如此淺陋的‘經驗之談’,也可大書特書,只會誤導公眾。如果總持這些老觀念,我們永遠都獲不了諾貝爾獎。”鳳亮一針見血。
菲揚在旁,靜聽三位在此一番會晤,不覺茅塞頓開。她熱情招待客人,“各位教育專家,別光顧開研討會了,休息一下喝點水吧。”
霍老師並未將童心發燒的訊息告訴她爸爸,他從追悼會現場直接回實驗室了。卻說方巖和黎明夫妻二人參加完晶瑩的悼別儀式,家門前已經有人在等著他們了。
互動留言: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當別人傾囊而贈,道出自己的真知灼見,聽者更要有心,並融會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即使你不能完全接受他們的理念,也會從中獲益。
世界的紛繁本已眼花繚亂,人為的功利更是驅逐追趕,造就了太多華而不實之物。如何才能夠不被誤導?學會培養自己和孩子的獨立品格。就像這些文中人物一樣。
逃避自然才是迷信
“放學回家時,我看到家門口盤著一條對掐粗的大蛇,有黃綠花紋的,一動不動地。吃完飯去上晚自習的時候它就走了。這不是什麼好兆頭,‘三國’的開頭就寫了,王朝傾頹時的末代皇帝就見過這陣勢,蛇盤金殿。晚上走進我家門前的小衚衕,還擔驚受怕呢,多虧你的眼鏡布給了我勇氣。”
曉桐竟然呵呵大笑起來,左手掌拍著我的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