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部分(第3/4 頁)
楊矛盾激化到不能調和時,他們都站到了洪秀全的一邊。
太平天國的中級將領對逼封萬歲的看法何如?李秀成是楊秀清提拔出來的,天京變亂,他當時在丹陽前線作戰,擔任指揮的職務,是一箇中級將領。在太平天國後期,他是太平軍的統帥,對天京變亂的內情,應該瞭解得比較清楚。在談到洪、楊矛盾與楊秀清被殺事,他說:“東王令嚴,軍民畏”,軍政事務“嚴嚴整整,民心佩服”,“上下戰功利”。但是,“東王自己威風張揚,不知自忌,一朝之大,是首一人”。“因東王天王實信,權託太重,過度要逼天王,封其萬歲。……北、翼二王不服,君臣不別,東欲專尊……”在這段話裡,李秀成既肯定了楊秀清的才幹和為太平天國立下的卓越功勳,也氣憤地指出楊秀清一貫“要逼天王”,“威風張揚”,“封其萬歲”,“君臣不別”,“東欲專尊”,是他被殺的的根本原因。“封其萬歲,”東欲專尊”,不就是取代天王,圖謀篡位的同義詞嗎?這反映了太平天國中級將領對逼封萬歲,“東欲專尊”的不滿與憤怒。
《如何評價楊秀清?》一文中說:楊秀清死後,天王“不僅緬懷他,而且頒予殊典”,對他的死“無限悼念”。意思是說既然韋殺楊奉有密詔,為什麼楊死後,天王又“無限悼念”他呢?
在太平天國後期,天王的確是褒獎了楊秀清的,如太平天國發布文告,仍由東王會銜;在《朝天朝主圖》中有楊的位次;又定天曆七月二十七日為東王昇天節。這是多麼矛盾的現象啊!一切事物是在矛盾中發展的,問題在於如何正確處理與理解矛盾。
其實,1856年後,天王既有褒獎楊的一面,也有斥責、縮小楊的影響的一面。只看到一面,不看到另一面,就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在太平天國後期,從策略上說,為了維護拜上帝教教義,天王有不得不褒獎楊的苦衷。
根據拜上帝教教義,耶穌、天王、東王等都是天父的兒子,在旨準頒行的太平天國官文書裡,一再強調了洪、楊的兄弟關係。如果削楊的爵,否定東王,為天國軍民所熟知的拜上帝教教義,勢必化為子虛烏有,天王將如何取信於天國軍民?
在《天情道理書》、《天父下凡詔書》等官書中,楊秀清基本上貫徹了勸諭官兵遵守教義盡忠天王的精神。這些書籍是天王旨準頒行的,褒獎楊秀清,將繼續起著團結官兵盡忠天王的作用。1861年春,天王發出的詔旨說:“爺降東王,哥降西王,乃龕世人食天祿。東、西既升,時常帶兵,任妖飛變總落獄。”(《天父詩》二百六十六、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一。見《印書》第十四冊。)這個詔旨反映了天王不得不遵守教義,發展教義,彌合洪、楊矛盾,以團結革命官兵的苦衷。
褒獎楊秀清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事物的另一個方面是天王對楊秀清“要逼天王”、逼封萬歲猶有餘怒,採取了一些措施,避免擴大楊秀清在群眾中的影響。儘管反映這方面的資料很少,但仍可依稀窺見麟爪、斑紋。
1857年太平天國刊刻的《天父詩》,基本上是洪秀全親自撰寫的一部政治詩,其中有一部分是他總結天京變亂的經驗教訓,用以教育革命官兵的。詩中有一節說:“這個又衝,那個又衝,爾主那得安樂在宮中?這個不然,那個不然,爾主那得安樂在高天?這個又赦,那個又赦,爾主那得安樂管天下?這個又饒,那個又饒,爾主那得安樂坐天朝?”(《天父詩》二百六十六、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一。見《印書》第十四冊。)表明洪秀全對楊秀清一再假天父下凡干涉他處理軍國事務和宮內事務,以至要杖責他的餘怒未息。“衝”了天王怎麼辦?他說:“一個衝亮有死罪”,“有心逆旨要斬頭。”(《天父詩》二百六十六、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一。見《印書》第十四冊。)由此可見,楊秀清被殺,就絕非偶然了。
為了防止大權旁落,《李秀成自述》中說:“自殺東、北王之後,(天王)稱永不封王。”天王親自兼任軍師,他說:“主是朕做,軍師亦是朕做”,“萬權在握實煌榮。”(《共證福音書》。見《印書》第16冊。)這些言論,一方面反映了他總理朝政的信心,同時也流露了他對楊秀清獨攬大權的憤懣。
為了糾正楊秀清父子被逼封為萬歲這一錯誤,洪秀全在1858年頒行的《太平禮制》中。明確規定東王子稱“東嗣君,九千歲。”
為了縮小楊秀清在太平天國軍民中的影響,天王把楊秀清脅迫他改動的“讚美東王為聖神風,是聖靈,贖病救人”等詩句,全部刪去,恢復了《天條書》中的讚美詩。1860年攻克蘇州後,洪秀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