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第2/4 頁)
並沒有拍出餘生想要的味道。
第二百六十九章 黃皮白瓤
後世,由法國導演佛羅瑞·加侖伯格拍攝的《拉貝日記》,無論是從電影的角度,還是從商業的角度,都完全無法和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相提並論。雖然,日本人在南京進行的南京大屠殺,是一件完全不遜於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慘無人道的事情。
而電影《拉貝日記》,也沒有將《拉貝日記》中拉貝和相關人物的真實風采展現出來。
雖然,在後世,這部《拉貝日記》在日本被全面禁映。雖然,這部電影被認為沒有那麼血腥暴力,是不會引起中國人反感的。但實際上,這部電影唯一能和《辛德勒的名單》相提並論的,無非是服裝和場景細節,還原的比較好,有時代風味而已。
所謂的“沒有過分賣弄血腥暴力之嫌”,其實,是對歷史的一種迴避。當然,這種迴避和導演的立場有關。羅瑞·加侖伯格拍這部《拉貝日記》,並不是以中國人的角度去拍攝和敘述,從電影開始,羅瑞·加侖伯格構建故事所用的主要人物,便是西方人。
並且,一直是西方人。唯一一個東方人的視角,即張靜初飾演的琅書,也並不真實有力。羅瑞·加侖伯格,似乎是在用一種上帝的視角,將西方人變身為救世主,來拯救慌亂、無知、愚昧的中國人。
電影中,拉貝的司機,似乎從來也學不會有事先敲門。這種對中國人智商的蔑視,似乎是自然而然。毫無牽強。但是,無論是從現實的角度,還是從故事的角度,都極不合理。一個能在短時間內死記硬背下繞口外語的人,居然會不記得敲門?而且,這個細節,在拉貝原版的日記中。似乎並不存在。
這種救世主的視角,本質上並不是為了讓人記住歷史,而是為了讓西方觀眾看得爽。看得自己也產生了一種幻覺,似乎,自己也是那個救世主。這種心理結構,其實和好萊塢套路化、模式化、商業化的英雄救世大片,沒有什麼區別。
只不過,好萊塢英雄的廝殺搏鬥,變成了《拉貝日記》中的鬥智鬥勇。好萊塢大片中的外星人、變形人或者某某怪物等反派,變成了日本人而已——也只有這個比喻還算是有點道理。
甚至。羅瑞·加侖伯格所拍攝的《拉貝日記》,編故事的水平還不如好萊塢大片。因為,即便是以商業化為目的的英雄救世,導演和編劇們也會將被拯救的一方,當做一個智力正常、形象不錯的人來對待。
這些被拯救的一方,也會有自己的判斷、自己的行動、自己的尊嚴,有屬於自己的群像。無論是蜘蛛俠還是鋼鐵俠,他們所拯救的物件,都並不是一個符號化的人物。
英雄救美這種事情暫且不提。例如美國隊長救的戰友們。便個個生猛。甚至,還會有冬日戰士的存在。可是,看完《拉貝日記》,救人只是一個符號化的東西。整部電影看過,除了只剩內褲的張靜初,和一群不穿衣服的中國姑娘,還有哪一個中國人的形象是鮮活的?
羅瑞·加侖伯格所拍攝的《拉貝日記》。顯然將中國人忽略。所有的故事,除了張靜初飾演的琅書之外,一直都是拉貝在做什麼什麼、西方人在做什麼什麼。但是。張靜初飾演的琅書,似乎也並不在拉貝的日記中存在。而是一個被日本人侮辱的中國女子們群像的集合。
並且,羅瑞·加侖伯格並不能體味當時的中國女子,所遵循的道德,和所產生的心理。所以,其人物形象並不真實有力。至少在中國人看來,這個人物所謂的善良和反叛,都是西方化的。如同香蕉,黃皮白瓤。
正因如此,羅瑞·加侖伯格所拍攝的《拉貝日記》,在中國人看來,並不是那麼純粹有力。羅瑞·加侖伯格的境界,還不如後世電影《大腕》中,那個導演泰勒,至少那個導演泰勒能體悟到中國人的視角、價值觀和西方人的不同。
但是,反觀之斯皮爾伯格拍攝的《辛德勒的名單》,不但拯救猶太人的主角辛德勒此人鮮活無比,個性強烈。而且,被辛德勒拯救的猶太人,在影片結束後,讓人印象深刻的,也有許多。
被阿蒙愛戀的海倫、為了父母上門求救的姑娘、為了讓自己臉色紅潤刺破手指取血做胭脂的猶太女子、為了儲存財產而將鑽石包裹入麵包中吞下的猶太人一家、獨臂的猶太男子、穿紅衣服的小女孩……數不勝數。
這些人被斯皮爾伯格當做是鮮活的人來對待,不僅極為尊重其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而且,尊重了其在危難之際,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努力掙扎的奮鬥。這才是尊重和展現歷史。
並且,斯皮爾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