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頁)
夫綱何在?父綱何在?
永安帝聞言一怔,薛衍剛要再接再厲,繼續勸說。便見東宮顯德殿的官宦通傳中書令方玄懿、尚書右丞韋臻與戶部尚書許晦、吏部尚書許淹、兵部尚書薛績求見。
薛衍見狀,只得暫且按下口內的說服之詞,躬身告退。
卻被永安帝叫住了。“跟朕一塊兒去顯德殿,別忘了你的職責。”
薛衍這才恍惚記起巡幸湯泉宮前,永安帝對自己下的緊箍咒。忙跟在身後亦步亦趨。
至顯德殿內,諸位臣工向陛下請安。君臣相互落座後,便直入正題。
“……朝廷征戰多年,死傷無數。那些為國捐軀的兵卒並非所有人都能落葉歸根,葬在家鄉。至今仍有不少骸骨暴露在荒野之外。我大褚以仁德治理天下。陛下愛民如子,理應有所舉措。”
永安帝沉吟片刻,深以為然。“朕自弱冠之年便征戰沙場,殺伐無數,深知朝廷之所以有今日的康泰安穩,皆是邊軍將士戍衛之功。我們不能寒了將士的心。哪怕這些將士已然身死,我們也該還他們一個忠名。何況還有那麼多的百姓在等待著兒郎返鄉……朝廷不能叫這些忠義之士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當即下令,凡是暴露在荒野的屍骨,皆在所在地埋葬。
薛衍聽到這裡,卻是心下一動。想到了他所在那個年代的烈士陵園。
永安帝與諸位臣工商議要事時,也時不時掃一眼薛衍,確保他沒有魂遊天外。
今見薛衍神色動容,便知曉這小子必定有有了什麼主意,當即問道:“衍兒在想什麼,不妨直說。”
薛衍沉吟片刻,開口說道:“微臣只是覺得,既然叫當地官府收殮屍骨,當地埋葬。莫不如干脆一些,下令叫各州府修建烈士陵園,將這些骸骨全部集中起來,埋在陵園裡,按照他們生前遺落的腰牌來辨認他們的身份姓名。倘若辨認不出來的,只要能確認骸骨是將士身份,也可入陵園。這樣每到年節,就算他們的家人父母不能來看望他們,朝廷也可以出銀子修繕他們的陵墓,燒些香燭祭拜他們。總歸叫後人明白,朝廷乃是仁義的朝廷,不會忘記那些為了朝廷浴血奮戰的忠義之士。哪怕只是一兵一卒,哪怕身份卑微沒能被人記住姓名,但我們記住了他們的付出。”
聞聽薛衍一席話,在座君臣默然半日。中書令方玄懿笑向戶部尚書薛績道:“薛世子不愧是家學淵源,這一番進言倒是比我們想的更周到一些。”
吏部尚書許淹亦道:“不僅如此。倘若叫天下將士得知朝廷如此仁義之舉,何愁天下民心不能歸附?“
永安帝也唏噓的道:“衍兒說的極是。大褚之所以能打下如斯天下,皆仰仗於將士浴血拼殺之功。如今天下安定了,合該為他們正名。”
於是君臣商議幾句,將薛衍的建議補充完全,立即下令叫天下各州府施行。
接著又開始商議在天下各州縣設定義倉之事。
吏部尚書許淹便道:“這次微臣奉命巡視關內,賑濟災民,深有感觸。我大褚地域之廣,囊括天下十道,州府郡縣不計其數。倘若每一地出現災情,不論災情大小,都需要當地官府上報朝廷,再由朝廷下撥賑濟錢糧。手續繁雜不說,最怕的卻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莫若在天下各州縣設定義倉,如此一來,倘若有一時之災,當地州縣便可自行救援,不知陛下以為然否?”
這件事情永安帝自然沒有異議。不過設定義倉不比下令收殮骸骨,只需朝廷一道政令即可。
義倉乃儲存錢糧之倉。大褚建國十餘載,每年的賦稅徭役皆有定例,如今要當地州府徵收賦稅上繳朝廷,又要當地州府設定義倉,這當中便有個度的問題。
是要當地截留部分賦稅設定義倉呢,還是另外開源。倘若截留,留多少合適。倘若開源,也不能在百姓的賦稅徭役上動腦筋。
如此林林總總,須得戶部商議妥當了,確保設定義倉的舉措不會影響到朝廷正常的賦稅和運轉方能行事。
事關稅賦,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永安帝便下令叫中書令方玄懿和戶部尚書許晦商量著督辦此事。確保能拿出一個可行的方案來。
稍後君臣又商議了幾件朝中瑣事,直至午膳時分,君臣皆在顯德殿用過飯食,方各自散去。
薛衍出顯德殿後,便去找太子和衛王,商討合夥做生意的事情。
衛王莊燾在元月時被永安帝下旨封為揚州大都督,掌管實食邑二十二州,且各個都是膏腴之地。小人兒年歲不大,兜兒裡確是有銀子的。
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