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使品種、規格完善起來。當然,由於資金等因素的限制,我們不太可能將一種商品的所有規格和品種全部引入。比較的聰明做法有二:一是儘可能完善品種、規格,二是儘可能與對手形成互補格局。即對手有的品種,自己不進貨,自己引入的品種,對手則沒有,在商業街或購物中心的範圍,形成齊全的品種和規格。
與市場的開發期相比,成熟市場的廣告費用可能要少一些,但廣告的水準和形式卻要求更高。開發期側重於介紹新產品的特性和功能,此時,則要結合產品在消費者手中的使用體驗,側重於宣傳產品某些活生生的好處,宣傳某種品種獨到的優點。廣告必須持續進行下去,形式也要不斷翻新。
由於廠商和經銷商的普遍介入,市場會越來越擁擠,市場競爭會越來越激烈。稍不注意,幾家大公司就可能陷入不能自拔的惡性競爭。另一方面,由於大家都面臨惡性競爭的威脅,互相之間透過談判和協商達成某種默契的可能性又更大了。對這種微妙的姿態,大家應該頭腦冷靜,競爭應當適度,決不意氣用事,如果有“和談”的機會,則不應放過。一個成熟的商家,總是有柔有剛的。
上面談到的市場競爭的三種型別,是非常重要的。希望私營公司的老闆能自己從中琢磨出一點道道來,打好每一次市場戰役!
掌握周圍客觀的情況
在競爭時,充分的市場調查是必要的條件。市場調查情況掌握得越準確越有利於制定出好的決策。這種決策把公司內部和外部市場環境結合起來進行決策,市場調查是收集資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
首先要建立健全市場資訊機構以對目標市場的消費者進行深入調查,特別要研究其需求特點,掌握需求數量,預測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等,為公司制定營銷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其次,要根據調查資料制定生產和流通計劃,相應組織生產和流通,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在獲取資訊和汲取知識方面,應該有這樣一個信念即“資訊就是機會”。這就是說,只要自己認為有必要,就應該當場把知識和資訊抓到手。在開發產品和提供服務之前應確定顧客需求的範圍,保證能夠滿足這些需求。但是,應該瞭解要滿足這項需求是不容易的,因為顧客的需求是經常變化的。為此,公司應經常考慮其產品和服務是否滿足了顧客的需求,深入瞭解零售市場暢銷的商品以及今後繼續銷售的商品有關的情報,如不能確實掌握,便無法與他人競爭。例如,把隨季節變動之因素併入考慮之後,其動向是遲滯還是快速?別家公司產品的動向如何?原來暢銷商品何以趨於疲軟?能否立即開啟局面?這些問題都可以透過市場調查來獲得。
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公司,都非常重視市場調查的工作。許多公司專門設有市場調查機構。他們共同的做法是,將市場調查的結果按標準的工作程式進行彙集、處理,提供給決策和生產管理部門。公司市場調查的內容涉及面廣,凡直接或間接影響市場營銷的資訊、資料都應加以蒐集和研究。
市場調查的出發點有兩個:一是公司作為買方,調查原材料、技術及其他購入商品的市場;二是公司作為賣方,調查生產產品的營銷市場,即你買東西是否買貴了,賣東西是否賣便宜了。
這是最基本的調查,再深人一點,你還應該調查這兩種市場的環境、發展趨勢等,以便你提前做出決策,避免由於無知帶來損失。
市場調查的形式一般採用問卷,最好輔以抽獎措施以吸引消費者填寫,要知道是你向人家索求資訊,而不是人家求著把資訊告訴你,所以問卷必須禮貌,不要讓消費者一看到你的問卷就來一肚子的氣。
其實現在也流行一種“隨意收集資訊”的方法,西方的創業者們很時興在咖啡館、餐館獲得資訊。美國一些公司的老闆們都習慣在早晨上班之前,在餐館一邊吃早餐,一邊閒談,這樣的形式就交流了資訊。他們相信:資訊只有在你需要它的時候才能弄到。如果你不需要,資訊就不會給你,資訊本身也無計可施。如果你在飢餓狀態時睜大眼睛四處尋找,資訊就會很自然接近你。如果能調動起經常活躍在使用者周圍的推銷員和市場調研的擔當者的情報意識,就有可能比其他公司更早地獲取有價值的情報。
在堆積如山的情報中,無論如何一定要比別家公司更早更確切掌握銷售額。有時為了與別家公司作戰,不妨自我吹噓一番。即使是吹噓也不可輕易地棄之不顧,因為必要時還要尋找謠傳形成之原因。
總之,只要獲取一個情報便可蒐集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