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部分(第2/4 頁)
先生保衛黃河,黃河保衛中國”這十六個字很好地說明了衛立煌在抗戰前期的功績。遺憾的是,現在衛立煌走了,來的卻是蔣鼎文和湯恩伯。
一戰區權力更迭的同時,二戰區在鄭衛國的指揮下已經磨刀霍霍,冬季攻勢終於打響。
晉察冀,狼牙山東麓,廟溝門據點。
41年底,日軍主力被迫撤出根據地之前,在晉察冀腹地修築了不少據點,以作為掃蕩的前出基地。和歷史上那種土炮樓子不同,日軍現在修築的據點數量雖少,但規模較大。每一處據點都有一到數個主堡。並輔以大量子母堡、連環堡、暗堡和瞭望塔組成。而且多為鋼筋水泥構造,次一點兒的也是用的上好青磚。各火力點之間還有蛇形交通壕甚至是地道相連。
廟溝門據點就是這樣一處碉堡群,它由三個主堡、七個子堡、二十四個小型碉堡(就是電影裡常見的那種水泥墩子)和五個瞭望塔組成。其中一號主堡高十層,在廟溝門一處小山堡上,居高臨下,可以俯視周邊六七公里的範圍。
一號主堡南面和東面都是低矮丘陵,西面和北面各有一條小河,並在正西北方向交匯。二號主堡和三號主堡就分別在這兩條河邊上,與一號主堡呈品字形駐防。其餘中小型堡壘和瞭望塔則圍繞在三個主堡周圍。
由於廟溝門地區是淶源、靈丘、阜平、滿城、順平、唐縣、曲陽等縣來往的交通要道。日軍控制了此處,對晉察冀地區的貿易往來和兵力調動造成了極大不變。而且日軍還可以以此為基地。隨時攻擊這個七個縣的任何一個位置。對根據地的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此,晉察冀軍區第一戰就選擇了這裡。
據偵察發現,日軍在廟門溝據點駐紮了五百餘名日軍和同等數量的偽軍,並由大隊長沼田少佐統一指揮。該部還裝備有少量火炮。以及毒氣。
呼呼……一隊反穿棉大衣計程車兵正在雪地裡急行。儘管是寒冬時節。戰士們一個個卻跑得滿頭大汗。嘴裡不時撥出一團團白氣。
這是晉察冀暫一師一部,和這支小部隊一樣,暫一師主力也在白雪皚皚之間迅速向廟溝門地區合圍。
之前晉察冀軍區的主力部隊是編成了四個暫編旅。但這些部隊分散在四個軍分割槽內,一旦有變,調動起來非常困難。前次日軍大舉掃蕩,本來合四個暫編旅是有一戰之力的,但這些部隊太過分散,面對日軍的突然來襲,根本來不及反應。而日軍卻以快打慢,反而在區域性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給根據地造成了極為慘重的損失。
41年反掃蕩結束之後,晉察冀軍區痛定思痛,決定以二戰區山地獨立師為模板,打造一支真正的拳頭部隊。這個暫編師下轄三個步兵團(分別是一、三、五團,都是頭等主力團,老紅軍的底子),一個炮兵團,一個騎兵營,一個工兵營,一個輜重兵營,一個師屬特偵大隊,已經初步具備了正規化部隊的特徵,是晉察冀軍區真正的精銳。
“停!”走在最前面的一名戰士突然把手往一招,跟在身後的將士們迅速彎下了腰,並呈戰鬥陣形散開。
“怎麼啦?小李。”一名軍官拿著一副潛望鏡爬了過來。
“團長,前面就是廟門溝。您看,那個高塔就是鬼子的一號主堡!”
這名團長叫肖應棠,是三團的團長。肖團長也是一名老紅軍,長征時他在幹部團當連長。紅軍主力過金沙江的時候,幹部團奉命搶奪皎平渡渡口。肖連長率部為先鋒,一口氣趕了130多里地,搶在**援兵之前來到金沙江畔,然後不聲不響地解決了江邊的保安隊,掌握了渡船。當時紅1軍團在龍街過江,紅3軍團在洪門過江均未成功,若非幹部團得手,只怕紅軍在金沙江畔還有惡仗要打。
肖團長聞言忙拿起潛望鏡觀察了一下,發現前方並沒有日軍巡察,於是又換了一個倍率更大望遠鏡。稍做搜尋,一座高大的堡樓很快出現在視野裡。
“我的乖乖,這個堡樓可真高啊!”儘管在出發前就用沙盤做過推演,但看到實物之後還是肖團長感慨起來。
偵察員點頭道:“是哩,足有十層樓那麼高呢!要是炮兵能一下子轟倒就好了。”
肖團長搖頭道:“太遠了,只怕打不中!”
這種十層高的碉堡在抗戰史上非常罕見,只在冀中平原上出現過。由於火力輻射面廣,視野開闊,對根據地的威脅極大。殘暴的日軍經常站在堡樓上向附近的無辜百姓射擊,搞得軍民們聞之色變,只能遠遠繞開。
將士們也悄然圍了上來,怔怔地看著前方的碉堡群,顯然這種高大的建築很有視覺衝擊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