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部分(第2/4 頁)
這個應該好好研究一下。僅從這些資料中就可以看出,日軍的槍法確實很厲害。不僅是步槍,輕重機槍也不例外。如果我們的戰士規避動作更熟練、戰術配合更默契、防禦工事更安備,應該能大大減少傷亡。”
劉副師長點頭說:“師座說得在理兒!依我看日軍還有一點值得咱們重視,那就是他們的擲彈筒。日軍炮兵一直被咱們壓制,基本上沒出什麼力。飛機也是在虛張聲勢,胡亂扔了幾顆炸彈。所謂彈片造成的傷亡大多是擲彈筒乾的!”
參謀長贊同說:“確實是這樣!雖然敵我雙方都有擲彈筒,咱們東北軍也早有裝備,但在使用水平上還是遠遠趕不上小鬼子。最好是有一種武器能壓制住擲彈筒就好了!”
“這個可以加緊訓練,提高咱們戰士的操作水平嘛!”
“要說對付擲彈筒,我看還是得造六零炮!”
……
一說起軍事的話題,三個人都有說不完的話。正討論得起勁兒,第53軍軍部又發來電報,命令116師打算戰場,立即向根據地方向轉移。
趙師長看完電報,對兩位副手說:“諸位,敵獨立混成第七旅團已經放棄滄州,全力北上。軍部的意思是暫不與其硬拼,先行撤離。”
參謀長笑道:“也好,反正咱們牽制、破襲、殲敵三個任務均已完成,沒必要再跟小鬼子糾纏下去了。說實話,滄州的敵軍這個時候來我還嫌慢呢!”
劉副師長也感到好奇,疑惑道:“師座,俺也沒整明白。日軍在滄州足足有一個獨立混成旅團啊!咋打第三聯隊的時候,他們咋就不敢北上增援呢!”
趙師長把電報遞給他,笑道:“小鬼子是被集總的疑兵之計給唬住了。當然,他們大概也沒想到我們能在這麼短的時候殲滅其一個大隊。看來咱們是把小鬼子給打疼了,不然也不捨棄滄州這麼重要的城市。”
參謀長也好奇地湊了過來,說:“什麼疑兵之計?啊,33師都打到泊鎮去了!”
泊鎮即現在的泊頭市,是滄州的南大門。也是津浦線上重要的節點之一。泊鎮跟東面的南皮、孟村;西面的淮鎮、交河;南面的東光、阜城;以及北面的滄州等城鎮聯成一片,成為夾在冀中與冀魯邊之間最大,也是最頑固的一片淪陷區。
趙師長解釋說:“沒有全去,因為計劃臨時變動,33師主力來不及調動。實際出動的只是一個營。”
參謀長有些不信,質疑說:“一個營就拿下了泊鎮?不可能吧!我記得上週的敵情通報說那地方可是有一箇中隊的日軍和一箇中隊的偽軍啊!而且工事修築也很密集,周邊幾個城鎮均有日偽軍駐守。一個營的兵力怎麼可能殺進去?”
劉副師長也表示懷疑,但把電報看完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33師出動的並不是普通的部隊,而是由師部直轄的突擊工兵營。這支部隊由之前的突擊工兵連升格而成。營長霍霆有過歐洲求學的經歷。以一戰時期的德國突擊隊為模板訓練出這樣一支精銳來。鄭衛國也為該部隊的成長提供了不少可行的意見。
經過不斷摸索,這支部隊的戰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跟德國人搭上線之後,裝備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部分裝備甚至位元務旅還上檔次。比如。每名戰鬥兵員均有一套鋼胸甲。三八步槍在兩百米開外最多在上面鑽個坑。機槍只要不是連續命中在一個點也很難打穿。
士兵們的主要武器也不是步槍,而是斯太爾mp34衝鋒槍。這種武器又稱斯太爾…蘇羅通s1…100戰術衝鋒槍,使用的是9 x25毫米毛瑟大威力手槍彈。而不是花機關(mp18、mp28)常用的9 x 19毫米巴拉貝姆彈。看看長徑就知道這種槍的厲害了,事實上這種武器應該歸為卡賓槍才對。
此外,該營還裝備了輕重機槍、槍榴彈、迫擊炮,以及大量的燃燒彈和燃燒瓶。看過蘇聯老電影的相信對那句“阿廖沙,燒死那個雜碎”印象深刻。沒錯兒,這就是中國版的突擊工兵旅,只是規模沒毛子那麼誇張,總兵力不過七百多人,其中突擊作戰的兵員尚不到一半。
為了牽扯滄州的守軍,使其短時間不敢北上。在李杜副參謀長的建議下,鄭衛國決定利用突擊工兵營的強悍戰鬥力在敵軍統治中心來一次黑虎掏心。
一般來說,越靠近根據地的敵軍警惕性越高,因為處在敵我交界處,隨時有可能爆發衝突。而越靠近敵人統治核心的大中城市,守軍越懈怠。鄭衛國正是利用這一點,才決定放過泊鎮周邊的城鎮不打,直撲泊鎮。
歷史上,新四軍第2支隊副司令員粟裕曾於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