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第3/4 頁)
郭總監笑道:“呃,這個還真沒想過。這批火炮主要來援於蘭封戰場的繳獲,可能是因為山炮比較輕便,大部分都被日軍給帶走了吧!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洪水太大,把山炮給衝到泥漿裡面了。”
鄭衛國點點頭說:“嗯,確實,戰場上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其實還要算上一些其它的原因,比如97軍以前的山炮部隊損失嚴重,野炮雖然笨重,但因為保護得好,損失反而小一些。
又比如八路贈送了幾門野炮,鄭鬍子又回贈了一些山炮,一進一出就導致了野炮比山炮還多的情況。
此外,53軍北上匯合的時候也是野炮多。山炮少。當時53名下有6門野炮6門山炮,63軍的山炮全丟了,只剩下4門野炮。
其實最可惜的就是63軍,他們當年入關的時候可是有一個炮兵團(東北軍的裝備啊,傳說中的德械師都只能流口水)的,但這幾年折騰下來只剩下四門野炮了。這次去冀東,由於路況太差乾脆就沒帶,只是臨時從53軍調撥了一個六門制山炮連。
郭總監又介紹說:“我們野炮部隊門前的主力就是這種日製38年式75毫米口徑野炮,一共有24門。這種炮是明治38年也就是公元1905年研製成功的。”
程政委笑道:“喲,這麼巧。我也是1905年生的。沒想到這鐵傢伙跟我還是同齡人呢!”說完大家都呵呵笑了起來。
郭總監笑道:“不錯,從研發時間來看這種炮也算是爺爺輩的了,但效能還過得去,只是其中三門有點毛病。我打算送給軍校……”
說到這裡。大家又會心地笑了起來。程政委更是感慨萬千。回想當年在鄂豫皖的時候,一門81口徑的迫擊炮都當成了寶貝疙瘩。現在倒好,一兩千斤重的大炮都嫌累贅了。
郭總監又帶著大家往前走。穿過一個接一個的掩體。這些掩體相互之間都是打通的,每一個掩體裡面都放著一門日製38式野炮。不過最後面幾個掩體是空著的,郭總監解釋說有兩個四門制野炮連在外面值勤,隨時可以出戰。
程政委歡喜地說:“好,有這些鐵將軍坐鎮,來再多的鬼子咱們也不怕。”
郭總監苦笑了下,張張嘴想說些什麼卻欲言又止,轉而繼續給鄭、程二人介紹其它的火炮。
鄭衛國看到前面一門火炮的型號明顯不同,不僅外型略大,現代化元素似乎也要多一些。
郭總監笑道:“諾,司令員,從這裡往前四座掩體內都是日製90式75毫米口徑野炮。這種火炮的效能比38年式要強一大截,尤其是射程方面,最遠能達到一萬四千米,可惜就是太重了一些。”
程政委看了看厚重的炮筒和變態的底座,好奇地問道:“這玩藝兒有多重?”
郭總監用手比劃一下,誇張地說:“3200斤!”
程政委呵呵一笑,說:“好嘛,簡直就是神威無敵大將軍!”
郭總監無奈地笑道:“你呀,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要是讓你推著這炮轉移一次,你就知道厲害了。”
事實上這種火炮確實太重了一些,比相同口徑的38年式野炮重了足足一千多斤,就連日軍野炮部隊都很惱火,非常不喜歡。
說笑間,他們一連穿過了四座掩體,又一種新型號的野炮出現在大家眼前。
郭總監介紹說:“這是目前我軍最好的75毫米口徑野炮了——日製95式75毫米野炮。遺憾的是隻有兩門,要是有那麼十幾門的話,呵呵……”
這種95式火炮確實非常先進。它射程遠,重量輕,精度高,身管壽命長,可以說全面超越了老舊的38年式。在戰鬥中主要用於火力壓制,非常受日軍歡迎。
由於1936年才研製成功,所以到目前為止日本陸軍尚未正式列裝。有人可能要問了,那這兩門又是從哪兒來的呢?原來日軍制造武器有一個習慣,就是在研發成功以後,會先生產一批供部隊試用,經過戰爭檢驗合格之後才會大規模生產。
當然,只有少數精銳部隊才有這個試用的資格。第四十一集團軍能夠提前裝備上這種新產品,也算是走了狗屎運了。
鄭衛國問道:“那這兩門火炮你打算處理?不會也封存起來吧!”
郭總監笑道:“請司令員放心,這樣的寶貝肯定不會封存的。我打算將這兩門95式野炮和兩門騎兵炮單獨編成一個炮連。作為我們炮兵的機動打擊力量。”
明治41 年式75mm 騎兵炮,97軍南下之前曾有兩門,是在長樂村戰鬥中繳獲的,但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