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4/4 頁)
題本身並不難;跟上道題其實是一個型別的。n=3;q=2。真正讓人抓狂的是;一部《孟子》究竟多少字。知道數列之和sn;才能求a1。試問誰背誦課文之前;數過它的具體字數。除了絕句律詩;誰記得每篇文章的字數。這不是坑死人的節奏嗎鄭青鸞只記得好像有三萬四千多字;更具體的數字;她也不記得!呵呵;不過;有這個範圍在;結果還必須是整數;那麼推倒起來也不難;反覆算了好半天;才把字數定在了34685。這個數字;應該不會出錯。然後帶入公式計算;求出第一日讀書4955;第二日讀書9910。第三日讀書19820。
如果第一道題;還有人心存僥倖;覺得不推倒公式;只用試數法;從a=1試起;只要三次;就能出正確答案的話。那麼第二道題;就足矣把這些人給坑死了。
這是哪個王八蛋出的題!鄭青鸞恨不能樂出聲來!她太喜歡了有木有。
第三道題;讓鄭青鸞覺得很有趣。它說的是;有個富商;有一件純金傳家寶;因做生意需要的資金不足;他就將寶物當了活當;說好的是三個月贖回。當鋪檢查了金器;並稱量了重量為五斤一兩;按金價兌換銀兩給了富商。三個月後;富商如期來贖回寶物;可見到自家的傳家寶檢驗時;發現不對勁;儘管外觀一樣;但手感不同。富商認為當鋪偷樑換柱;將自家的寶貝偷換掉了。當鋪也認為富商奸詐;想訛人。於是富商和當鋪鬧上了公堂;如果讓你來斷案;該怎麼判決。
這道題從不同的角度入手;都能發散。比如從律法角度;講一講證據的重要性。鄭青鸞也從這個角度剖析;總結道‘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最後又迴歸原題;從物理的角度;說明物體的密度與質量體積之間的關係;為判決案件尋找可靠證據。
答完這道題;鄭青鸞長出了一口氣。科舉考試與現代的考試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題目很有發散性。不同的人;所看到的問題不同。思想深度也不同。這些都反應在卷面上;成為選才的依據。
第四道題;是告訴你一個州縣有多少戶百姓;每年兩季該繳納多少賦稅;這些錢應該怎麼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