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3/4 頁)
是了。那個孩子可是有十八了。而且聽沈寄所說她自己有爹有孃的。心想自己真是想多了,就瞧著有一點像又聽說她會功夫就覺得有可能。據豫兒說穆王跟外頭的女人生的孩子是三歲時丟了的,那也不可能就跟著學了功夫。
穆王雖然不是太后生的,但卻是自小在她跟前養大的,後來又一力輔佐皇帝登基,所以跟太后和皇帝的感情還是很好的。之前過繼的嗣子夭折,太后也很是傷懷,督促趕緊再找個近支的、聰慧的過繼過去,瞧了不少卻是不滿意。後來聽嵐王回來說,穆王常年在外征戰,和平民女子生了個女兒。城破之時讓凌先生帶走了,可惜後來被叛軍追殺,孩子弄丟了,這些年凌先生一直在找。皇家知道了自然也想找回來認祖歸宗。
可是又沒什麼明顯胎記。實物憑證的話,三歲的娃娃身上能留得住什麼好東西。事關皇家子嗣,雖然是外室生的又只是個女兒,可穆王再沒別的孩子了,這一滴血脈就尤為珍貴了。但是沒有根據也是不能亂認的,總得查證清楚了。不過太后心底倒是待沈寄多了一分親切。之後的問話就帶了份疼惜,聽到沈寄說起從小賣身魏家做丫頭,滿臉的不忍。
沈寄自然感受到了,不過想了想歸之於太后唸佛信佛悲天憫人,聽到這些自然是要不忍一下的。而且這些老佛爺都是這樣的。看《還珠格格》裡頭的老佛爺就知道,滿嘴的菩薩心腸,可是賜死人的時候也不帶半點猶豫的。於是她依然小心謹慎的回答著太后的詢問。只是有點奇怪太后怎麼對她小時候的事這麼感興趣。難道因為她夠慘,所以聽了講了這麼悲憫一下表現自己的慈悲?
聽說沈寄八歲以前的事都忘完了,太后詫異,怎麼可能八歲了還不記事。
“嗯,臣婦那時候跪地賣身葬父,餓暈了摔下去磕著頭,後來醒了就什麼都不記得了。”沈寄面不改色的撒謊。反正當時的事也只有魏大娘知道。她之前就這麼跟魏大娘解釋過,後者當時也沒留意。這話說的次數多了,魏大娘也就說她當時頭磕到了,要不怎麼什麼都忘了呢。
太后想了一下,九年前,河南確實鬧過一次很大的饑荒。而沈寄什麼都不記得,就只有一個當時的同村人在魏大娘買薄棺時說了一下她爹叫沈二牛,其他什麼訊息都沒有留下就離開了。因為當時魏大娘根本就不關心也沒有多問。所以沈寄到底是不是那個沈二牛的親生女兒也無從查證。滿河南去找一個九年前帶著女兒逃難的叫沈二牛的農夫,也跟大海撈針一般。那時候十室九空,很多一個村子都沒人了,又沒有具體地址要找到很難。沈寄也說了,魏楹當官後一直在幫著她找,可是也沒找到她老家到底是河南哪裡。
這麼一說就說了大半個時辰,竟和之前那些老誥命相當了。不過旁邊的王嬤嬤也沒有提醒,太后問了這麼多,她也聽出來了,太后這是有些疑心這是穆望的遺孤呢。只是穆望也是自己看著長大的,說像吧,還真不大像。要說不像吧,好像又有那麼一點像。
太后本意不過是見一見說兩句話就打發出去,見到王嬤嬤不露痕跡的瞥了眼鐘漏也就明白她的意思了。
“你可會寫字?”
沈寄點頭,“太后,臣婦會。”
“那寫來哀家瞧瞧。”
“是。”
宮人擺上文房四寶,沈寄揮筆寫了‘風調雨順’四字。宮女拿過去給太后看,太后驚訝的看了一眼,“沒想到你小小年紀,又一直在操勞家計,居然也把字練得這樣好。是你夫婿教的?”
沈寄點點頭,沒有詳細解釋。她也覺得太后召見自己的時辰有些長了。反常即妖啊,這是怎麼回事?
太后便命沈寄回家後給自己抄寫佛經,指定了抄哪些,抄好了再送到宮裡來。沈寄一一拿筆記下。太后又賞了不少的東西,才命她告辭。
沈寄還要往貴妃處去,太后賞的東西自有人拿去記檔,回頭她自己出宮的時候去領就好了。
“這魏夫人的童年這麼悽慘,聽著讓人傷心。”王嬤嬤在沈寄告退出去後輕聲感概。
太后笑笑,“世人多悲苦,她也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不過這孩子現在的樣子倒是看不出來是那麼個過往,瞧著不比那些大家子養出來的女兒差。”如果真的是金枝玉葉卻這個樣子長大,確實是可憐了些。
“太后,這個樣子的成長經歷,還能帶了這麼一份貴氣,那會不會真的是穆王遺孤?”王嬤嬤揣測道。
太后合上眼道:“這個沒有證據可不能亂說。皇家血脈絕不容混淆。不過,讓人依著她方才說的查一查吧。這事,就交給豫兒去辦好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