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霧靄(增寫版) by 週而復始
文章型別:現代 喜劇
文章進度:已完結 HE
攻受型別:溫柔攻溫柔受
文案:
他們;曾經是高中同學。但一個是品學兼優;沉默寡言;被排斥的文靜學生
一個是躁動不安;不愛學習;愛賺錢的多動兒童
曾經記憶中挪動的桌子深埋於心;在動物園中讓他們再續前緣
霧靄上 by 週而復始
第 1 章
張震,是在七十年代年代中期出生。
就那一年,精神動亂的年代終於隨著寒冬而結束,當萬物復甦的時代來臨,人口問題在最為迫切解決的種種國策中在七十年代初就全面推行了,真正推行還是到了這個年代的中期,人口問題讓上層建築制定了更為緊急嚴厲的獨生子女的政策,八十年代初更是定位為基本國策。其實,對普通家庭而言,生獨生子女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在那某些地方買米還要糧票的時代,多生一個子女可是會丟掉鐵飯碗,所以,張震才有幸成為這個小縣城裡實際意義上第一代獨身子女。至於,為什麼取名為震,和震驚全中國的那一次大地震沒有什麼關係,純粹是張震的爸爸覺得這個名字叫起來夠有力!
張震有點模糊的記憶是八十年代的歲月來臨。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最得益的依舊是大城市,在經濟和政治相對而言平穩的南方城市的周邊集中了試探投資型的外資。一直以來,物質的匱乏和經濟的增長成為發展的桎梏,這時候就有了供銷的矛盾,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衝突,那時候,每一樣物資都很難以平衡,有錢也買不到東西,於是,解決這樣矛盾的供銷員就這樣產生了,做事很活絡的張震的爸爸就成為廠裡第一批走南闖北的供銷員。
張震家在工廠的集體宿舍區,那有著大雜院的味道。中午,全家團在廚房的小圓桌子吃飯的時候,腳底散落著奔跑著咯咯叫下蛋的雞。吃著午飯,鄰居大人、小孩子互相端著飯碗串門,順手夾上一塊別家的菜嚐嚐鮮,平靜樸素的生活沒有所謂的西方的教養。才解決了最基本的生存和飯碗的問題,生活和生理需求才得到最基本層面上的解決,僅僅是不猶豫不審慎吃上豬肉的年代,誰會去講究那什麼禮儀!
講究這樣的教養,也得有基本生活條件才行!
在工廠家屬區的大雜院中,會爬樹的張震一直是同齡小孩子們的頭目。揮灑著汗水帶著同齡的孩子下河撈螺螺掏小蝦,跟在敲著銅鑼沿巷叫賣的挑擔貨郎後面,盯著貨擔上面的金黃色的蜂糖掩藏流著的口水,從家裡抽屜裡找出五分錢換了一點點和小夥伴們分著吃。常年在外的父親每次回來總是給張震帶回來城市孩子最新穎的會發光的小槍,讓廠裡的男孩子很是羨慕,舉著突突叫的塑膠槍,張震也很得意。
從連什麼叫煩惱都不會理解,張震就傻傻地小學畢業上了。在六十分萬歲的想法中,張震理所應當的進了縣二中繼續九年義務教育。
縣城有不少學校,但最好的就一個,學生人數最多,條件最好的理所應當就是縣中了。
縣中的教學樓是兩棟樓,左邊的是初中部,右邊的那棟就是高中部了。也別用現在的眼光小看了那兩棟三層的教學樓,那是八十年代末期,經過縣市節節審批到省裡批覆撥款,由省市批文、省裡專門派人監工蓋起來的。一個學年是六個班級,每個班級也就是五十多人,這就是全縣學生上學的最好條件了。
全國的經濟的復甦,跑供銷的張震家比宿舍區別的工人家庭更快的有了自己的積蓄。
有了經濟的復甦,也開始有了物質權利的交易,能從縣二中的初二跑到縣中重念初一,張震能得以上只以成績為標準的縣中,那當然和‘權'‘利'交易相關聯。
縣中,一向是全縣城鄉學子的象徵,不過,能在縣中上學,這是大人的交易,沒有選擇權的孩子是不會放在心上,對張震而言,胸口上別上縣中那白底紅字的校徽很新奇。上縣中只是父母的面子,比起二中什麼都好的縣中,他還是更留念在二中念初一的逍遙日子,那些性格開朗,揮灑著青春哥兒們還是張震的最鐵的朋友。
張震是在正常開學一個月後才上學的,多少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排斥。年齡比別的同學大,又留過級,就代表著就是沒有好好學習,不是好學生,不是聰明的孩子,是沒有前途的那一類。
第一天上學,張震坐在班級的位置的第三排。坐在班級的前排不是因為他的個頭矮,而是因為他爸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