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2/4 頁)
)跟戴志 ; 陶微風跟陳心(以陶微風作為何清玉跟陳三愁的替身,他與何清玉均處於主人角色,而他是一個機智的男角,替代了陳心內心一直缺失的父親形象,因此陳心著迷於陶微風)。所以,經兩段出軌後,兩人清洗了過去,真正平等。嗯……我知道大家或者很難接受他們的不忠,但我打從心底不相信有哪對伴侶真的會似大多數愛情小說般,從一而終(還要跟初戀兼初H物件白頭到老)。
一開始,我真的無法捉摸陳心的人格,因為論角色魅力的話,戴志比陳心的形象強得多,所以剛寫《大志》的下部,我真的非常苦惱。唯有先理清陳心的過去——故此陳心的回憶佔了下部的極大部分,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其實有幾十回所敘述的,都只是戴志sem break期間某天在獨秀居度過的事,只是當中加插極多陳心的回憶。
總結陳心的性格 : 他算是一個有過去、沒感情的人。太多的過去磨滅了他天真的個性與夢想——這些東西他選擇送給陳秋,所以陳秋是一個較為有感情的角色。而陳心幼時便選擇默默承擔一切,故他後來將自己變成一臺機器,期望讓慾望主宰自己——這也只是出於自我保護而已。
以上是我寫陳心的經歷。這個角色為你們留下怎樣的印象、或者我寫得好不好,就不是我能管得住了。
曲終
最後,我想簡單講講《大志》背後的歌。我創作時無法不聽著歌,因為歌曲能引領我進入不同的世界。
《大志》在結構上分上下兩部,上部用戴志視角,下部則用陳心視角,而我在寫這兩部時所聽的歌也不同,現在說出來看大家能否從文字品味得出那些歌的味道。(作夢啊,我哪有這種功力)
上部——答案揭曉,我聽的是陳奕迅。而當中一首最影響我寫文的歌,必定是《黑夜不再來》。基本上不只上部,就連寫下部時,我有若干時間也在聽《黑》此曲。老實講,那首歌的歌詞沒什麼邏輯可循,我覺得那是在講一段很複雜的關係。這一首是電影《十二夜》的主題曲,那電影是講女主角張柏芝對男主角陳奕迅的愛情,只是一段幻象與誤會,當她弄清楚事情後,又有一種去魅化的效果——她在一剎那間破除她對陳奕迅的愛情。
我覺得戴志的愛情(或說感情),就是出於誤會 : 無論龍鳳或陳心,他都沒有深入認識過。他對龍鳳是由內疚生出的感情,再加上龍鳳是第一個讓戴志發現其性取向的男人,因而戴志以為自己愛過他。對陳心,戴志希望以陳心對自己的施虐來作出自我懲罰,以補償當日他對龍鳳的虧欠,又或視陳心為偶像去崇拜,一直以來他沒認真看過 : 陳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某程度上為陳心帶來莫大痛苦)。所以戴志在陳心面前,選擇束手就擒,如曲中幾句歌詞 :「誰叫我這樣活該 / 綁起雙手給你愛 / 愛到兩腳浸沒在大海 / 不懂再走開」。
及後,在我的想像中,曲中的黑夜與白天形成對比。戴志處於黑夜,他讓陳心綁起,他合上雙眼,在陌生又熟悉的黑暗裡接受陳心的愛撫,不願意清醒,一直逃避 ; 陳心由黑夜走到黎明,他選擇正視自己過去的種種,故此有下部他個人大量的回憶與反思,他想拉戴志到白天,但戴志一直不肯,因為他不法相信陳心。
於是兩人唯有在黑夜裡摸索——「或者熄燈了 / 會更發現你存在」——曲中的這句歌詞可以歸結他們的關係(其實這句歌詞也是我寫他們H的靈感之一)。大海一樣的情慾淹死了他們,他們一時想清醒,但更多時間處於夢一樣的激情。因此,我選擇用黎明作為全文的結局——陳心在黎明接到電話,電話中的人所講的話,我沒寫出來,而陳心與電話中人分別處於兩個地方,分享同一片靛藍色的清空、同一陣清澈的晨風。
寫下部,我聽的是——蕭邦。不知怎的,我覺得陳心這個人就是蕭邦的曲子的具體化——不是夜曲,而是很有張力的Sonata。最能予我靈感的,是Piano Sonata No。 2 in B…flat minor III Mache funebre: Lento。每一個音節都好似暗示陳心所揹負的沉重過去,他就是背著這些,每邁出一步都彷佛用了畢生的力氣。中間輕柔而感傷的樂段,則好似象徵了他對自由的渴望 : 他唯一的夢想就是自由,曾經他以為抓得住自由、身子變輕了……但最後,樂曲迴歸最初的沉重,就如同陳心夢醒過後,發覺自己並未真正擺脫一切。
或者,陳心會跟戴志過下去 ; 或者,在陳心能講出戴志想聽的話之前,他就如清晨那一陣清風般消失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