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4/4 頁)
,一萬五千的明軍。皇太極在城南山岡上修築了高樓,每天坐在上面往城裡看,一邊看一邊嘟囔:明善射精兵,盡在此城。
大明的精銳戰士,真的差不多都在這裡了,如果拿下祖大壽,那大明王朝,是不是應該完蛋了呢?
皇太極對此充滿了幻想。
這時候有偵察員跑來報告:報告首長,明軍的援兵來了。
來的是啥人呀?皇太極剔著牙問。
來的是長跑健將吳襄,還有張春等人,帶了四萬多人馬。偵察員報告道。
那朕就奇怪了,皇太極皺眉道:朕這裡有八萬人馬,城裡邊的祖大壽,只不過一萬五千人馬,這吳襄連兵帶將,剛剛不過四萬,你說他們怎麼就敢來呢?
可能是想碰碰運氣吧?
打仗這事,靠的是實力,講的是硬碰硬,這事哪有運氣好碰?
皇太極生氣了,站了起來:與朕把這些明軍趕回去,別讓他們添亂。
(11)好多好多俘虜哦
大淩河被圍,標誌著明王朝的最前線隨都會被滿清所突破。
這可不是小事。
解圍大淩河,最佳的做戰方案是,由寧遠、錦州方面的部隊,大搞游擊戰術,騷擾敵後方,專打清兵的運輸隊,而關內至少應該調集十幾萬人馬,浩浩蕩蕩,殺奔大淩河,讓皇太極首尾不能相救,到時候祖大壽再從大淩河衝出來,那皇太極,非得哭爹叫媽不可。
但是這個做戰方案不成。
為什麼呢?
很簡單,關內派不出人來。關內也不是沒人,比如說流寇就有幾十萬,正從南殺到北,由東殺到西,官兵跟在流寇後面搖旗吶喊啊,實在是顧不了遼東。
內憂,外患,再加上祟禎皇帝瞎搗蛋。
祟禎皇帝這時候已經撇開大臣,自己帶著一群太監玩,滿世界的太監亂飛,所到之處橫行不法,敲詐勒索,搞得天怒人怨。這時候的大淩河,就只能指望著寧遠和錦州的救兵,別人壓根指望不上。
正象皇太極估計的那樣,吳襄之所以敢帶四萬人眾往援大淩河,無非不過是碰碰運氣,如果皇太極自己退走了,那謝天謝地,如果皇太極臉皮太厚,死活不肯撤退的話,那就拿他沒有辦法了。
而且往援大淩河,把寧遠、錦州的兵力調空,萬一皇太極這廝突然殺奔寧遠或錦州怎麼辦?別忘了,野豬皮一家,最是擅長於打運動戰的。
總之,在沒有關內援兵的情況下,這場仗不好打。
皇太極太知道這一點了,所以他快樂開心的於松山截住明軍,安營紮寨之後,就帶了400親兵出來視察敵情,隔著一條河,突然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