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
更何況吳三桂來勢兇猛,銳不可當,身後的數百名明兵又都是拼了老命,可憐的清兵哪裡敢惹他們?眼睜睜的看著這些人突圍而出,卻是連追也不敢追。
吳三桂疾馳城下,祖大壽親自帶著人馬出迎,看到吳三桂滿臉是血,不由得稱讚道:果然是我的外甥啊,要得,要得,硬是要得。
吳三桂撲通一聲跪在地下,這時候想起剛才的生死一線,心裡戰慄,忍不住放聲嚎淘。
祖大壽趕緊拿手拍著吳三桂的後背:好了好了,孩子你別哭了,我馬上寫奏表,你不用發愁富貴的事情。
吳三桂問了句:真的?
祖大壽:當然是真的。
吳三桂這才不哭了。
這時候吳襄走過來,對祖大壽說:幸虧了我這個兒子啊,要不是他捨命相救,你妹妹就得守寡了。
瞎說,祖大壽道:難道我妹妹還不會改嫁嗎?
一行人施施然回城,祖大壽馬上打報告,給吳三桂請功。最先接到報告的,是關寧援兵太監高起潛,他看了報告,當場一拍桌子,曰:吳三桂真不愧是我的兒子啊!
吳三桂怎麼又成了這個太監的兒子?
原來,吳襄這人,打仗是有名的長跑健將,但為人卻是老道,堪稱官場上最成熟的老油條,他知道兒子吳三桂要想混出個名堂來,單只是自己這一個爹,那萬萬不夠用的。所以一旦見到有勢力的人,就立即拉著吳三桂過去,讓吳三桂管人家叫爹。
所以吳三桂的爹,也就比較多。
太監高起潛,只是吳三桂的爹之一。
但光靠爹不行,還得自己有出息。
吳三桂的名望與地位,可以說就是靠此次闖圍救父打出來的,這一行動正印合了中國人心理期待,忠孝之名,得以遠揚,勇而敢戰,名動公卿,這時候吳三桂未來的前程,已經不再有什麼懸念。
(10)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
當吳三桂暫露頭角的時候,皇太極正在宮裡,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亂轉。
祖大壽,祖大壽,朕要得到祖大壽。皇太極說:諸位愛卿,你們有沒有辦法,幫朕把祖大壽給弄來?
美人計?苦肉計?瞞天過海?借刀殺人 ?'…87book'三十六計一計的琢磨過來,好象都不太管用。
大家正在發愁,這時候有外調人員回來報告:報告,已經調查清楚了,祖大壽的老家,就在永平三十里村,他的親戚朋友都住在那裡。
好好好,皇太極急忙下令:出動一支別動隊,把祖大壽的親戚朋友給朕逮來,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
沒多久,敵後武工隊回來了:報告首長,祖大壽的兩個兒子被我們逮來了。
好,皇太極大喜:快請,快請,來人吶,筆墨侍候。
祖大壽的兩個小兒子被帶進皇宮,皇太極和藹的與小朋友交談:小朋友,幾歲了?小朋友回答:六歲了。皇太極樂了:哦,六歲了,會說話了嗎?
讓祖大壽的兒子給父親寫封信,皇太極自己也寫,這個皇太極特別愛寫信,他不僅給祖大壽寫信,還時不時,給大明流寇李自成寫上幾封信,也不管有沒有迴音,但是他知道,這些信件都會影響到對方的思維,讓事情向有利於他自己的方向轉化。
這時候祖大壽正和副將何可剛,忙著修築大淩河軍事防線。以寧遠、錦州和大淩河三點為一線,構築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壁壘,讓清兵無法對大明天下形成威脅。
對這件事情,皇太極持明確反對態度。
為了表明自己堅決不肯妥協的態度,皇太極親自統領八旗及蒙古聯軍,總計八萬人馬,浩浩蕩蕩開到大淩河,紮營四十五座,周圍綿延五十里,環城挖掘壕溝四道,其中一道寬深各丈餘,一道寬五尺,深七尺五寸。此外還在壕溝邊修築丈餘高牆,把大淩河圍困得水洩不通。
這場戰爭,可把工程兵累慘了。
皇太極說:咱們不硬來,硬來太野蠻,不文明,容易傷害到我們士兵,生命是寶貴的,大家要珍愛生命,加強基本建設投資,總之,就是要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然後他又坐下來給祖大壽寫信:祖大壽,回來吧,放棄與人民為敵的反動立場,回到人民的懷抱中來吧,祖國人民期待著你……
不停的收到皇太極的怪信,讓祖大壽心裡那個鬱悶啊,有一種想要大哭一場的強烈衝動。
此時的大淩河,城中軍民三萬人,百姓和軍隊一半對一半,一萬五千的商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