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頁)
縈繞在他腳下的小溪又能如何?蕭後慼慼然看了門一眼,帶著簡兒離去。
蕭後回到後堂,知道里面的人對她是一種什麼樣的期待,鎮定了一下,踏實每一下腳步,穩穩地落在大石鋪就的甬道上,就像當年諸葛亮施空城計那樣,做出一副身後有百萬雄兵在支撐的樣子走了進去。嬪妃們一下子圍了上來,焦急的問道:“娘娘!怎麼樣啊?”蕭後淡然笑道:“我就說嘛,朝臣都是軍事經驗豐富的,更不要說皇上曾經的久經沙場,對這小小的突厥算是什麼難題?叫你們不要擔心你們不聽,非要自己嚇自己。我剛到他們那裡轉了一圈,看他們正在有條不紊的部署作戰計劃,怕打擾了他們,也沒敢進去,就出來了。你們就安心在這裡等著他們想法子退兵吧!別在那裡哭哭啼啼的添亂了。”眾人一聽,這下才放起心來。蕭後心裡有多難受,只有她自己知道。
第六章 痛失山河 第四節 危機四伏
宇文述等人日夜觀察著突厥兵的進攻,幾人輪班臨一線指揮,不敢有一絲的懈怠。皇上也為戰事憂心忡忡,總是在稍安全的高地關注著戰事。朝廷援軍的到來卻是遙遙無期,等待的滋味是一種令人崩潰的折磨,不停的在希望和失望中間迴轉。隋軍又一次艱難的抵住了突厥兵的一次猛攻,宇文述擦掉鬢角的汗水,心裡不由得擔心:這次抵擋住了,那麼下一回呢?下一回會不會被他們攻陷城池呢?想著鬢角又流出了汗水,突然想起了皇上說的那句話:“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啊!”是的,這樣太被動了,於是心頭閃過一個主意,雖說這樣做有些冒險。
皇上和朝臣商討軍務的時候,再一次問起大家有沒有退敵的方法,仍是一片寂靜相對。宇文述見大家都沒有主意,說出了他的想法:“陛下,看這樣子,朝廷的援軍一時半會兒還來不了,多等一天,我們失敗的可能就更大些,不如陛下穿著普通騎兵的衣服帶著幾千精銳騎兵突圍,趁亂我們再帶兵和突厥死戰,陛下就可脫離危險了,這樣才能擺脫被動的局面。”
皇上剛低頭考慮宇文述的說法,估計勝算的可能,納言蘇威出來反對了:“臣不贊成宇文將軍的看法。現在的形勢,我軍死守還有餘力,輕騎正是突厥兵的長處,卻是我們之短。陛下乃萬乘之尊,怎能冒這樣的險?”
民部尚書樊子蓋也說:“臣贊同蘇大人的看法。陛下若是帶著僥倖心理去冒這個險,一朝狼狽,後悔都沒有用了。不如堅城自守,來挫傷他們的銳氣,徵集四方兵士前來援救。陛下只需親自到撫慰將士,必能鼓舞士氣,再下諭不再遠征高句麗,厚賞有功的人,並論功加封,必定人人都會發奮,軍威大振,還怕過不了這關嗎?”
皇上這幾天頭腦都處於混沌的狀態,沒有一個理性的思維方式,被幾個人這樣一說,冷靜了不少,開始分析幾個人的建議。半晌,說:“你們說的各有道理,可都稱不上是萬全之策。誰還有更妥善的想法?如果不能做到萬無一失,也只能兩者選一了,只怕都有風險。”
這時一直呆在旁邊沒有啃聲的內史侍郎蕭瑀(蕭後的弟弟,為蕭後陪嫁入隋)說話了:“臣下倒有一個主意可行。按照突厥的風俗習慣,可敦(可汗之妻)有權參與軍事決策,現在始畢可汗的可敦正是我大隋以帝女身份出嫁的義成公主,我大隋就是公主的靠山。我大隋有難,必定危及公主的勢力,況且這回突厥來犯還是公主遣人來報的信兒。如果派一使者前去告訴我們現在的處境,義成公主一定相救,若她一句話,使我們擺脫困境,就是四兩撥千斤的法子。若不能,對我們來說也沒有什麼損失。再者,現在我軍士氣低靡,是怕這次突厥的問題解決了,還要去討伐高句麗,若現在下諭寬赦高句麗,專門討伐突厥,則大家的心就會安定,就會全心全力對戰突厥。”
虞世基也說:“是的,作戰靠的就是士氣,陛下停了對高句麗的討伐,並且重賞這回作戰有功的人,士氣一定會得到激發。”皇上此時沒有別的想法,只想脫離眼下的困境,一聽這話說的有理,當即命派人想辦法繞過突厥兵去找義成公主,當然沒有派自己人出去,那樣目標太大,恐驚動了突厥軍隊,而是用特殊的方法聯絡到突厥軍隊裡心傾向於義成公主的人,類似於間諜那樣的角色,託他偷偷瞞過軍隊,派人去通知義成公主。
第六章 痛失山河 第五節 轉機
早上,皇上踏上雁門關那一級一級的沉重的石階,忽然想起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李牧,也應該是在這階梯上走了無數次吧!李牧八百年多前在這裡擊退了匈奴騎兵,換回趙國北方邊境十幾年的安寧,那麼現在我們面對強勁的突厥騎兵,總不能敗得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