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4/4 頁)
的侍衛,沉聲道:“怎麼?”
道衍和尚上前一步,雙手合什,躬身稟道:“回燕王,慶城郡主奉旨來見,微臣和諸位將軍商議了下,暫且將他們安置在偏帳內。”
他淡淡一笑,一面大步往帳內走,一面命道:“宣。”
慶城郡主,乃高祖從兄蒙城王朱重的四女,要論輩分,應該算得上是他的從姐。如此看來,幼衝竟然還不死心,大軍已然兵臨城下竟然仍未能審時度勢,妄圖用如此拙劣的緩兵之計,應對他的數十萬雄獅。
魚貫而入的將士,通若白晝的燭火,將這座數十丈見方的大帳,輝映成揮斥九州的廟堂。
這一刻,它已經儼然是。
建文四年,五月二十。建文帝,向天下四方臣民,頒下“罪己詔”。
再,派御史大夫練子寧、右侍中黃觀、翰林修撰王叔英、刑部侍郎金有聲、國子祭酒張顯宗等四出征兵,號召天下勤王。與此同時,召還先前被放逐的齊泰、黃子澄二人。蘇州知府姚善、寧波知府王璡、徽州知府陳彥回、松江同知周繼瑜、樂平知縣張彥方、前永清典史周縉等,先後起兵入衛。天子,遂命蘇州知府姚善一人兼督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嘉興等五府之兵。
時,燕軍往來於大江之上,沿江南北郡縣,十之已有七八,拱手以降。
建文四年,五月二十五。建文帝再納方正學之諫,請得皇太后之命,派遣慶城郡主前往燕軍大營議和。
諫雲:“事急矣,宜以計緩之,可遣人許以割地,稽延數日,東南募兵當至,北兵不習舟楫,我借長江天塹,與之決戰於江上,勝負未可知也?”
此一計,不失為緩兵妙計。但,方正學,為人向以博學方正著稱,雖,胸懷天下,滿腹錦繡,然,他所需應對的,卻是胸中丘壑縱橫、深不可窺的燕王朱棣。
以他的心機,又豈會中此計?
待郡主至北岸,燕王,果以家禮待之,把酒言歡一畢,再命人將郡主一行送至渡口,舟江而返。
建文四年,六月初一。
燕王,命都指揮吳庸集合高郵、通州、泰州之船於瓜州,命內官狗兒、領都指揮華聚為前哨,進逼浦子口。
浦子口,與應天僅隔江相對,為北岸諸港中,距京師最近的港口。官軍大將盛庸,為防備燕軍經此處渡江,更在鋪子口設下了重兵,防布嚴密,迎戰燕軍。
初戰,庸軍竟大敗燕軍前鋒。燕王,再命中軍並蒙古騎兵迎戰,終克。
盛庸兵退,屯高資港,緣江上下二百餘里,盡列海船嚴備。
高資港,乃居長江南岸,與江北瓜洲渡隔江相對,燕軍大部,俱集結於瓜州一地。
朝廷,又恐盛庸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