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2/4 頁)
天的大火,化為灰燼。
她最怕的那一日,終要一一都到眼前來。
第五章 伯牙絕弦
建文四年,六月十四。諸王及文武官員們紛紛上書請求燕王即位。
燕王,力辭。
曰:“予始逼於難,不得已以兵救禍,誓除奸以安宗社,為伊周之勳。不意孺子無知,自底亡滅。今奉承洪基,當擇有才德者,顧予菲薄,豈堪負荷。”
但,昔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不同樣是“被迫”黃袍加身才君臨天下?
故,燕王雖推辭不受,眾人只能再勸。
諸王及文武群臣,復苦苦叩頭,請求燕王務必應承即位,曰:“天生聖人,為社稷生民主,今天下太祖之天下,生民者太祖之生民,天位豈可一日而虛,生民豈可一日無主?況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殿下為太祖嫡嗣,德冠群倫,功施宇內,威被四海,宜居天位,使太祖萬世之洪基,永有所託,天下生民,永有所賴。不宜固讓,以孤天人之心?”
但,燕王仍堅辭不允。
建文四年,六月十五。諸將又向朱棣上勸進表,表曰:“臣聞鋤奸去惡,式揚神聖之謨,附翼攀鱗,早際風雲之會,功光前烈,德冠中興。恭惟殿下文明英武,寬裕仁孝,為太祖之嫡嗣,實國家之長君,天生不世之資,民仰太平之主。曩奸惡逞毒肆兇,禍既覃於宗藩,機欲傾於社稷,集天下之兵以相圍逼,使國中之民不能聊生。乃赫怒而提一旅之師,遂呼吸而定九州之地,戰必勝,攻必取,實由天命之有歸、綏斯來,動斯和,爰見人心之所在。今內難已平之日,正萬方欣戴之時,宜登宸極之尊,以慰臣民之望。臣等忝隨行陣,仰仗威靈,素無遠大之謀,竊效分毫之力,雖不敢冀雲臺之圖象,實欲慕竹帛之垂名,謹奉表以聞。”
然,燕王仍是不允。
建文四年,六月十六。諸王與文武群臣相繼又向朱棣勸進。諸王上表說:“天眷聖明,宏開景運,群奸既去,宗社永安。恭維大兄殿下,龍鳳之資,天日之表,禎祥昭應於圖書,堯舜之德,湯武之仁,勳業夙彰於海宇。邇者憸邪構禍,毒害宗親,謀動干戈,幾危社稷。乃遵承於祖訓,聿奉行於天誅。一怒而安斯民,備文王禮義之勇,不四載而復帝業,超世祖中興之功,武以剪戢;克全皇考之天下,文以經緯,聿明洪武之典章,實天命之所歸,豈人力之能強,願俯循於眾志,庶永紹於洪基。惟我諸弟誼重天倫,情深手足,荷蒙拯溺,得遂生全,祗迓龍輿,蚤正天位,庶皇考之天下永有所託,四海之赤子永有所歸,幸鑑微忱,毋頻謙讓。無任激切之至,謹奉表以聞。”
燕王,復不允所請。
翌日,燕王,率群臣拜謁孝陵,欷殻Ц心劍��荒苤埂�
禮畢,攬轡回營,諸王及文武群臣早已備好法駕,並奉上皇帝寶璽,迎燕王於路間,攔住他的坐騎,請其務必登輦。
此法駕滷薄,系天子專用,為世間最高等級的儀仗,天下任何人,都無權使用。燕王辭讓再三而不得,只能在諸王及文武群臣的簇擁下,“迫不得已”登上帝輦。
才登輦,周遭山呼萬歲之聲,譬如潮湧雷動。
燕王,始嘆曰:“諸王群臣以為奉宗廟,宜莫如予,然宗廟事重,予不足稱,今為眾心所戴,予辭弗獲,用循眾志。”遂,詣奉天殿,即皇帝位。諸王暨文武群臣上表稱賀。
是日,傳遍京師,城中百姓無不歡聲動地。
初時,幼衝始對燕王用兵之時,有道士謠於途曰:“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言罷,人已忽不見,世人皆不知其所謂。至是燕王即位,方知其言驗雲。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朱棣即皇帝位,復國號為洪武三十五年,改明年為永樂元年。並,命有司備禮葬允炆,帝,輟正朝三日。
洪武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一,天子始朝。
奉天門內外,旌旗蔽日,迎風而展,儀仗滷薄肅然林立,禮號、鼓樂齊鳴。奉天殿內,百官俯伏跪拜,山呼萬歲之聲,此起彼伏,響徹於巍峨的大殿之內。
漢白玉雕砌的月臺之外,文、武二樓矗立兩側,中間,是偌大的廣場,青石鋪就,纖塵不染。此刻,密密匝匝佈滿了手執法駕、滷薄等物的宮人。其後,是盔甲鮮明,執戟而立的禁衛軍。
天際晨曦微露,東方,尚映著魚肚白,雲層中,隱見日輪冉冉東昇。
一個全新的帝國,亦隨著這一輪全新的驕陽,破空而起,傲然俯瞰著大明朝萬里河山。
大殿之內,金鑾寶座之上,端坐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