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4/4 頁)
,即計成,守軍百人盡數被俘。
二十萬燕軍,就這樣順利透過關口,而大寧城內,竟一無所知。
十月初六,燕軍抵達大寧城外。
大寧,向為戰略要衝。其,地處喜峰口外,東連遼左,西接宣府,是北部邊防的重鎮,與其互為犄角,共同構成了北平等中原地區的屏障。
洪武初年,東北地區的故元勢力遼王、惠寧王,朵顏元帥府相繼內附,高祖忌其險要,遂在彼處設定了大寧都司和營州諸衛,並封第十七子朱權為寧王,使其鎮守此處。
高祖尚在時,時有“燕王善戰,寧王善謀”之說。寧王,不僅以善謀著稱,更號稱“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特別是他所控制的朵顏三衛的騎兵,驍勇善戰,更是天下間罕有的一支精銳鐵騎。自他就藩大寧始,練兵戍邊,隨軍征討,系彼時著名的“塞王”之一。
而此等勢力,朱允炆竟然不知需暫時拉攏。竟然在他起兵不久,再起疑心,恐怕北方諸王與他朱棣聯合,下詔令遼王朱植、寧王朱權回京。
連他朱棣在內,已先後有六位藩王的下場在前,奉旨回京的結果,自是不言而喻。
遼王朱植向來膽小,竟真的奉詔回到了京師,寧王,卻對詔令不予理睬。聽說朱允炆震怒,遂下詔削掉寧王的三護衛軍以示懲罰。
如此天時地利人和,無一不對他有利,此時不取大寧,更待何時?
此番,他出援永平,其一便是要奪取大寧。奪了大寧,再拿下朱權手中的朵顏三衛,直指北平,夷平李景隆之師。
大寧守軍雖多,但,他仍要智取為上。
當初,他韜光養晦,只顧埋頭奉旨征伐北元,天下間,才有“寧王善謀”一說,而今,他已無需再藏拙,他要讓天下人見識一下燕王何以智取寧王!
他卸了身上的護甲,交與身邊的護衛,只著一身單衣,鬆一鬆痠痛不已的肩背。他的風疾因著天涼,時常疾發,每至夜深,渾身痠痛,行止無定。
淡然向身後諸人命道:“傳本王口諭,大軍原地駐紮,不得擾民。違者,殺無赦。”
“是。”旋即有將士下去傳令。
他翻身下馬,將手中韁繩交給一旁的護衛,百步之外,便是大寧城高聳的城牆。大寧,古為遼中京,仿北宋都城汴梁之制,與北平城一樣,分外城、內城、皇城三城。
他垂下視線,向隨侍的馬三保道:“去,和守城之人通報,就說燕王窮蹙,今日特來向十七弟求救。”
馬三保一愣,此語,何其哀憐自卑,但,燕王的眼眸中卻不似說笑。
他不敢有違,低頭躬身領命去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