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3/4 頁)
懶散王子”的人討論著政治並闡述著他的快樂哲學“流浪漢宣言”——“懶散是我們聚會的座右銘,一天工作兩個小時”——之後,他就沉溺於“吃、喝、玩”之中。然而,在成為巴勒斯坦的教育督察後,他的好逸惡勞就不得不收斂了。
瓦希夫·賈瓦哈里耶,在市政府擁有閒差的烏得琴手,長時間過著懶散的生活:他的兄弟在俄國大院旁邊的雅法路上開了家有歌舞和樂隊表演的賈瓦哈里耶咖啡館。附近郵局咖啡館的一位老主顧回憶道:“咖啡館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顧客,白鬍子的沙皇軍官、年輕的神職人員、移民畫家、總討論她的烏克蘭財產的優雅女士,還有許許多多年輕的男女移民。”
許多英國人喜歡這種“真正的文化融合”,哈里·魯克爵士尤其如此,他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耶路撒冷家庭:“保姆來自南英格蘭,男管家是白俄羅斯人,'6'僕人是塞普勒斯土耳其人,廚子阿哈米德是黝黑的柏柏爾人,讓我們吃驚的是在廚房幫忙的亞美尼亞男孩其實是個女孩,而女僕則是俄國人。”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種融合。“我非常討厭他們所有人,”將軍“炮筒”沃爾特·康格里夫爵士說,“這些人像畜牲一樣,整堆人也不值一個英國人。”
本…古裡安和穆夫提:縮小的沙發
雖然穆夫提正處於名聲極其顯赫的時期,但他仍努力去主導廣大阿拉伯人的看法,包括自由主義的西化派,如喬治·安東尼烏斯、馬克思主義者、世俗的民族主義者及伊斯蘭基要主義者。許多阿拉伯人厭惡穆夫提,但大多數人越來越確信只有武裝鬥爭才可以阻止猶太人復國。1933年11月,前市長穆薩·卡齊姆·侯賽尼——他不完全支援侄子穆夫提——領導了耶路撒冷的遊行示威。示威引發了騷亂,三十名阿拉伯人喪生。第二年,穆薩·卡齊姆去世,阿拉伯人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人們為穆薩·卡齊姆哀慟哭號,”後來的巴勒斯坦領導人艾哈邁德·舒凱里(Ahmed Shuqayri)寫道,“哈吉·阿明(穆夫提)則使許多人傷心悲痛。”在託管的第二個十年裡,超過二十五萬猶太人到達巴勒斯坦,這個數字是前十年的兩倍之多。阿拉伯人,無論是在牛津受過教育的文化修養深厚的耶路撒冷精英,還是穆斯林兄弟會的伊斯蘭激進分子,此時都已明白英國人從未叫停移民,也未阻止眾所周知的猶太社團伊休夫精心組織的更多活動。阿拉伯人快沒時間了。1935年移民最高潮時,有六萬六千名猶太人到達巴勒斯坦。在那個恐怖的年代,戰爭常常被看作一種淨化民族的儀式,甚至知識分子薩卡基尼和美學家賈瓦哈里耶此時都相信,只有暴力可以拯救巴勒斯坦。哈齊姆·努賽貝寫道,答案是“武裝反抗”。
這就是年老體衰、再次成為復國主義大會主席的魏茨曼所面對的情況,但真正的權力掌握在戴維·本…古裡安的手裡,他是新近當選的猶太代辦處——伊休夫的最高權力機構——執委會主席。風格上,兩個人都獨斷專行並聰明睿智,都致力於復國主義和西方民主。但他們也相互對立。本…古裡安是一個粗魯的工人階級實幹家,適合擔任戰爭與和平年代的領導人。他不善閒談(除了歷史和哲學相關話題),也缺乏幽默感——身材矮小的本…古裡安講的唯一笑話是關於拿破崙的身高,這個笑話的笑點是“沒人比拿破崙更強大,只能比他更高”。他有兩個孩子,是一個令人不滿的丈夫——他曾與一位高挑的、藍眼睛的英國倫敦女人有過一段風流韻事。但他是個沉思的孤獨者和深謀遠慮的戰略家,總是專注於事業,收集各種書籍,把所有的空閒時間都花在二手書店裡。已聞名於世時,這個“老頭”學起了西班牙語以便閱讀塞萬提斯的作品,又為了研究柏拉圖而學習希臘語;計劃建國時,他看起了希臘哲學;開始戰爭時,他讀起了克勞塞維茨的書。
魏茨曼是復國主義的顯貴,身著在薩維爾街定製的西裝,參加過的上流社會家庭沙龍要比暴曬下的加利利農場多得多,他擁有其朋友西弗家族贈送的瑪莎百貨原始股,十分殷實富有。“你是當今以色列之王。”本…古裡安告訴魏茨曼,但不久他就轉而反對“魏茨曼的個人崇拜體制”。魏茨曼不像本…古裡安,他知道他生來就不是個軍閥,但他對年輕人的戰鬥性則持半尊敬半蔑視的態度。在他六百頁的回憶錄中,魏茨曼僅有兩次提到本…古裡安。魏茨曼與列寧長得很像,而本…古裡安則不折不扣效仿了布林什維克冷酷無情的實用主義。
本…古裡安起初是一名社會主義者,崛起於勞工運動中。他一直堅信,透過猶阿工人階級的合作,一個新的巴勒斯坦一定能夠得以建立。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