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2/4 頁)
或黎巴嫩人口增速的兩倍。'4'十年內,耶路撒冷吸引了兩萬一千名新阿拉伯人和兩萬名新猶太人。這段時間也是大家族的鼎盛時期。英國人支援阿拉伯人的家族王朝,努賽貝和納沙希比家族佔有了四分之一的土地。後來成為巴勒斯坦哲學家的薩里·努賽貝(Sari Nusseibeh)寫道,努賽貝和納沙希比家族還“適應了英國人引進的社會秩序,並且與之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這些人屬於同樣的紳士社會,英國軍官私下裡比較喜歡與這些人接觸,而不喜歡與俄國猶太暴發戶來往”。
大家族的生活極其奢華:哈齊姆·努賽貝的父親擁有兩處“宮殿式的宅邸,每處都有二十到三十個房間”。父輩們在君士坦丁堡接受教育,子孫們則進入謝赫賈拉的聖喬治公立學校,後來又進入牛津大學。薩里的叔叔哈齊姆·努賽貝回憶道:“觀察阿拉伯耶路撒冷的大貴族是很有趣的。夏季,他們身著熨燙平整的白色絲質長衫,腳穿繫著絲帶的鋥亮皮鞋。”哈齊姆的兄弟安瓦爾·努賽貝經常乘坐耀眼的別克汽車(這座城市裡的第一輛)漫遊耶路撒冷。
許多阿拉伯中產階級、穆斯林和正統猶太人為託管政府工作。他們居住在位於謝赫賈拉、塔爾比赫、巴卡和卡塔蒙的前奧斯曼人區的粉紅色石頭別墅中。這裡屬於耶路撒冷的郊區,阿莫司·奧茲將其形容為“一座陰霾的城市,充滿著十字架、塔裡特(猶太披肩)、眾多清真寺和神秘事物”,還充斥了“修士和修女、法官和宣禮吏、顯貴、戴面紗的女人和蒙斗篷的教士”。在拜訪一戶富裕的阿拉伯家庭時,奧茲讚美了“八字鬍的男人、珠光寶氣的婦女”和“體態優美、雙手塗紅指甲、留著優雅髮型和身著運動休閒裙子的迷人少女”。
歷史學家喬治·安東尼烏斯(George Antonius),一個在美學上“擁有劍橋大學教授般洞察力的敘利亞愛國者”,每年都舉辦“各種奢華的聚會、午宴、晚宴和招待會”,他有一個“迷人漂亮”又令人無法抗拒的妻子凱蒂,凱蒂是一個擁有埃及多家報社的黎巴嫩經營者女兒。他們在謝赫賈拉的別墅(現已歸穆夫提所有)藏書一萬兩千冊,成為阿拉伯貴族、英國精英、名人貴客的社交總部,也是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的政治沙龍。“漂亮的女人、美味的食物、機智的對話,每一個到場的人都身處耶路撒冷最好的聚會,”納薩爾丁·納沙希比記得,“宴會上總是充滿愉快而邪惡的氛圍。”據說,安東尼烏斯的婚姻生活是開放的,凱蒂是眾人皆知的輕浮女子,喜歡身著制服的英國人。“她既玩世不恭,又對一切充滿好奇,”一個耶路撒冷老人回憶道,“她會捏造流言蜚語,並將人們對號入座。”安東尼烏斯後來告訴他的女兒,他曾參加當地一位社會名流舉辦的帶有伴舞樂隊的聚會,那次聚會上,他提出在耶路撒冷舉行換妻派對,其他賓客對此十分震驚:他會邀請十對夫婦,但每人都只能帶不是配偶的異性前來,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英國人對復國主義的熱情逐漸冷卻,因此和猶太人漸行漸遠。英國人中最典型的或許就是高階專員約翰·錢塞勒爵士,他抱怨猶太人是“忘恩負義的民族”。每個猶太社群都反映出不同的國家文化:裡哈維亞(Rehavia),世俗德國教授和英國官員之家,是最令人滿意的居住區,文明、平靜又富有歐洲韻味;布哈拉區則中亞風情十足;雜湊德派的米歇雷姆(Mea Shearin)破舊不堪、貧困交加,使人想起17世紀的波蘭;阿莫司·奧茲回憶說,齊科隆·錫安(Kerem Avraham)興奮於“少有的阿什肯納茲菜餚香味,其中夾雜著羅宋湯、大蒜和洋蔥以及酸白菜的味道”;塔爾皮奧特(Talpiot)是“一座柏林花園郊區的耶路撒冷翻版”;奧茲自己的房子在克列姆·亞伯拉罕,位於英國領事詹姆斯·芬恩老房子附近,它像極了俄國建築,“屬於契訶夫的風格”。
魏茨曼把耶路撒冷稱為“一座現代的巴別塔”,不同世界的文明在此持續不斷地交融,儘管其間時而發生暴力並密佈著不祥之雲。哈齊姆·努賽貝寫道,那座世界性的耶路撒冷是“世界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咖啡館全天營業,聚集了新階層的知識分子、紈絝子弟和浪子,他們把家族橘園收入、新聞稿的稿酬和公務員薪水捐獻於此。這些咖啡館推出高雅的芭蕾舞,還有傷風敗俗的漂亮演出、卡巴萊歌唱家和傳統民謠歌手、爵士樂隊及埃及流行歌手。在託管初期,派頭十足的知識分子卡里爾·薩卡基尼在挨著帝國飯店的雅法門內的“流浪者咖啡館”開壇講學。在那兒,水煙筒吞雲吐霧,盛滿黎巴嫩亞力烈酒的碰杯聲不斷。這個自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