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3/4 頁)
萬五千人的援軍乘船駛向雅法,他是“一個長相好看的老人”,像帝王一樣俯首坐在一匹“品種極好的馬上,儀態自然高貴,完美地保持著一個偉人的形象”。這些阿爾巴尼亞人鎮壓了起義,重新奪回耶路撒冷,並將耶路撒冷的侯賽尼家族流放到埃及。後來起義再次爆發,這一次紅色易卜拉欣在那不勒斯外面屠殺了這些起義者。他洗劫了希伯侖,掠奪了鄉村,並殺害了他的俘虜,在耶路撒冷實行恐怖統治。回到這個城市後,易卜拉欣任命原先參與造反的賈比爾·阿布·古沙(Jaber Abu Ghosh)族長為耶路撒冷總督,並將所有攜帶武器的人處死。城牆上掛滿了割下來的人頭,囚犯們的屍體在雅法門附近新建的基什雷監獄逐漸腐爛,此後這個地方被奧斯曼人、英國人和以色列人使用過。
阿爾巴尼亞人是熱情的追求現代化的人,如果他們想要征服奧斯曼帝國的話,就需要歐洲人的支援。易卜拉欣允許那些少數民族修復他們被損壞的建築:方濟各會修士修復了聖救世主修道院;塞法爾迪猶太人開始重建本·扎凱會堂,該會堂是耶路撒冷猶太區四大會堂之一;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回到了他們於1720年被破壞的胡瓦會堂。雖然耶路撒冷的猶太區已經遭到破壞並陷於貧困,但仍有一小部分俄國猶太人因在俄國國內備受迫害,選擇在這裡定居。
1839年,易卜拉欣攻打伊斯坦布林,擊潰了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支援阿爾巴尼亞人,而英國擔心奧斯曼帝國滅亡後法國和俄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會過大。土耳其蘇丹及其敵人易卜拉欣都力求得到西方的幫助。年輕的阿卜杜拉…邁吉德(Abdulmecid)蘇丹頒佈了一個《崇高詔書》,承諾給予少數民族平等權,而易卜拉欣則邀請歐洲人在耶路撒冷建立領事館,而且自十字軍東征以後,教堂裡第一次獲准鳴鐘。
1839年,第一任英國副領事威廉·特納·楊(William Tuvner Young)到達耶路撒冷,他不僅代表了倫敦的新權力,而且肩負著讓猶太人改宗並加速基督再臨的使命。
#####
註釋
瓦哈比教徒是18世紀基本教義派薩拉菲傳道士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拉·瓦哈卜的追隨者。瓦哈比在1744年與沙特家族結成同盟。儘管在穆罕默德·阿里手裡遭遇挫折,但沙特家族很快又重新建立了一個小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後的20年代,沙特家族的首領阿卜杜拉…阿齊茲·伊本·沙特在英國人的資金援助及其狂熱的瓦哈比軍隊的支援下,再次征服了麥加和阿拉伯半島。1932年,伊本·沙特宣佈自己為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瓦哈比派伊斯蘭教佔統治地位。伊本·沙特至少有七十個孩子,他的兒子阿卜杜拉在2005年繼任國王。
'2' 威廉·湯姆森後來寫了一本福音教派的經典著作《這片土地,這本書》(The Land and the Book),該書激發了美國人對耶路撒冷的興趣,被重印三十多次。它將巴勒斯坦描寫成一個神秘的伊甸園,在這個伊甸園裡,聖經故事仍在繼續。
37 福音派傳教士
公元1840年—公元1855年
帕麥斯頓和沙夫茨伯裡:帝國主義者和福音傳教士與耶路撒冷相關的外交工作是由外交秘書帕麥斯頓勳爵(Lord Palmerston)主管的,但是這個神聖的使命卻是由他的福音教派的繼女婿沙夫茨伯裡伯爵(Earl of Shaftesbury)完成的。五十五歲的帕麥斯頓並不是一個維多利亞式的一本正經的人,也不是一個福音教派信徒,而是一個不思悔改的英國攝政時期的花花公子。他因為性生活不檢點(這被他愉快地在日記中記了下來)而被稱為“丘位元勳爵”,因為精力充沛而被稱為“帕姆勳爵”,還因為提倡炮艦外交被稱為“浮石勳爵”。實際上,沙夫茨伯裡開玩笑說,帕麥斯頓“不知道摩西·蒙蒂菲奧裡和西德尼·史密斯爵士不是同一個人”。帕麥斯頓對猶太人的興趣有著功利主義成分:法國透過保護天主教來提升自己的權力,俄國透過保護東正教來提升自己的權力,然而,耶路撒冷卻幾乎沒有新教徒。帕麥斯頓想削弱法國和俄國的影響,他認為英國的權力可以透過保護猶太人而得到提高。而另一個使猶太人改宗的任務,則是帕麥斯頓繼女婿的福音傳道熱情的產物。
沙夫茨伯裡已經三十九歲了,頭髮捲曲,長滿鬍鬚,是維多利亞時代新英國人的典型代表。他是一個熱心十足的貴族,致力於改善工人、孩童和精神病人的生活。他還是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