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清末那幾年:一幕未散場的潛伏傳奇》全集(精校)
作者:雪屏
★★嚴正宣告:
本書籍是網路收集而來;由。。提供下載,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請不要使用在商業用途,如果您覺得我們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
我們會盡快去掉您認為侵權的書籍,謝謝支援!!
書籍簡介:
寫在前面
說來有趣——前兩年,克凡和龍一來京開會,晚上來我家聊天,說起龍一創作的《潛伏》來。當時,以這部作品改編的電視劇正在播放,頗為轟動,人盡皆知。我跟龍一開玩笑地說,回頭,我也寫一部臥底的故事,你寫一個,我乾脆寫一堆。只是說過,也就忘脖子後面去了。前不久,偶爾看到清朝畫家江萱畫的一幅長卷《潞河督運圖》,氣勢恢弘不亞於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立時有了創作的衝動。於是,就有了這部作品。
我嘗試著用“三言”“二拍”式的語言,來敘述一個虛構的故事,當中刻畫了形形色色有趣的人和事,還有許多我對逝去的那個時代的解讀。有些人物,直接就是來自當今現實生活中,不過是加以敷衍、改頭換面了而已。這部書,跟我以往的創作風格迥然不同,過去我沒這麼寫過,估計將來也不會再這麼寫了。完成之後,我還是發現有許多稚嫩的地方,因為身體欠佳,已無力再精益求精了,但願不會讓讀者討嫌就好。
不知不覺,我已虛度了半生,我給自己總結了一下,半生大致經歷無非是:上學,上班,上醫院。這幾年,更是足不出戶。一日,讀鄭逸梅先生的《藝林散葉》,其中提到一件趣事,鄭逸梅與徐碧波為鄰,兩家僅僅相距一百餘步,但都腿懶,有事輒付郵簡以傳達。我很欣慰,暗暗引為知己。
因為臥床的時間久了,四肢就閒著,但大腦則顯得忙碌。相對靜止的生活,反而令我更願意從事創造性勞動,儘可能地使自己創作風格多樣化,不墨守陳規。這部作品就不是傳統的線性結構,而是大量採用內心獨白,便於從心理層次上來反映人物的內在性格,這樣多少有點挑戰讀者的閱讀習慣。類似的探索效果如何,還有待讀者的檢驗。
在此,借編輯給我的這個機會,我還要多說一句: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在意我創作的其實只有我母親,她不識字,但是她珍惜我寫的每一個字,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母親是我創作的原動力之一。我創作其實並非是藝術創作那麼簡單,更大程度上,是我的精神寄託。感謝曾幫助過我的朋友們,比如克凡、仲憲、龍一、老譚、九濤、成國和徐獻。另外,在這本書出版過程中,責任編輯認真負責,並提出了一些不錯的建議,令我感動。
雪屏
2011年11月26日於北京
人物表
文良老爺:男。三十上下。慈禧太后的差使。
林驛丞:男。三十來歲。名白。精明、風流、體格好。潞河驛站小官。張目:男。二十多歲。綽號“千里眼”。
李耳:男。二十多歲。綽號“順風耳”。在驛站中掌管廚下活計。王品:男。二十多歲。綽號“鐵嘴”。在驛站中負責槽上活計。三娘:女。二十多歲。實名宋石榴。一身輕功,日行千里。祝氏:女。二十多歲。一個年輕寡婦,與林驛丞生情。房三爺:男。中年。花鋪老闆。
蒲先生:男。中年。香鋪老闆。
黃老闆:男。中年。書鋪老闆。
靜怡師父:女。二十多歲。
九兒:女。十五六歲。李耳媳婦。
金鈴:女。二十來歲。王品媳婦。
景兒:女。八九歲。林驛丞收養的女兒。
伴兒:男。十五六歲。孤兒。茶樓一夥計。
廚子:男。燒得一手好菜,其實另有身份。
一
“文良老爺一行在潞河驛門口下馬的時候,已經是鐘鳴漏盡時了。張目那小子趕緊將他們迎進後院驛館,偷眼瞅瞅,這位文良老爺氣派不凡,就猜他即便不是西佛爺身邊的王公貴族,也得是東暖閣常來常往的親枝近派。”“文良老爺想不到這麼一個小小的館驛,內院倒是另一番天地,不禁誇了一句,裡外端詳起來。”
“張目趕緊說,您老見笑了,您老見笑了。”
“我聽說張目這小子讓文良老爺歇夜,被文良老爺拒絕了。說公事當緊,今晚就不歇了;不拘什麼取上些酒菜來,隨便墊補墊補打個尖就走,緊著要趕路。張目便招呼廚下備飯,上上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