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頁)
敗退。英布見頹勢已無可挽回,只好棄軍往滎陽漢國逃跑。他怕帶著大軍跑,目標太大,會被楚軍殲滅於半途,只好棄了大軍,改走小道,帶著隨何只身逃奔漢國。
第十章 中原拉鋸戰,劉邦在屢戰屢敗中贏得主動
分封之弊
時光很快轉到了下一年,公元前204年(漢三年)的二三月之間,劉邦登上滎陽城樓眺望,在山以外的不遠處,春天正在驅趕著冰雪,踏上了這個季節的國境。
劉邦已經在這裡抵抗了十個月了,隨著去年年底英布在九江國的戰敗,劉邦發現越來越多的楚兵向滎陽城下彙集。
只要糧道還能保住,就不怕。劉邦想。
從滎陽城向北,數條甬道,好像管子一樣,擺在大地上,扭曲著通到東北方向的敖山(黃河南岸邊),把那裡從前秦始皇積下的糧食,往城裡搬運。
項羽開始猛烈攻擊這些甬道,將之大段破壞。
甬道好像被血栓堵住的心腦血管,一陣陣地憋得滎陽城裡的劉邦喘不上氣來。
劉邦和酈食其等人商議,眼下之計,只有求和了。
漢王的使者隨後到了西楚霸王項羽的軍中,請求講和。
項羽聽了以後,瞪著共有四個瞳孔的眼睛,朝著遠方眺望了一下,命使者先行回去。
使者一走,項羽說:“我覺得接受和談也好。如今一年未能攻破滎陽,我們不如先修整一會兒,未來再圖漢國。”
八十來歲的老頭子范增從座位上豎起身來,朝著使者的方向輕蔑地指了一下:“漢軍已經是支援不住了,大王如今乘勢攻之,必得漢王。如今放縱他去,未來悔之莫及。”
項羽於是克服軍中的種種困難,組織楚兵全面圍攻滎陽。
城裡面的情況,日益惡劣。漢王劉邦恐懼擔憂,不知所措,忙把酈食其叫來,請問主意。那酈食其也想不出辦法,於是拿出了個拿股權換資金的主意:“大王,從前商湯先生討伐夏桀,但是封了夏桀的後人在杞(杞人憂天的地方),周武王先生伐滅商紂,卻把商紂後人封在宋國,但是如今秦國侵滅六國之後,六國的後人,竟無立錐之地,沒有一個被封以王國,這符合傳統嗎?人們能答應嗎?大王若誠能封六國之後,給他們都送上王侯之印,那麼他們的君臣百姓,無不會歡喜感戴陛下之德,認為您有德有義,一定都願意追隨您了。您有德有義,南向稱霸,楚國必然端正了衣冠來朝拜您。現在的滎陽之危,也就化解了。”
從前,陳餘是個儒家,處心積慮地要給趙王歇(趙氏貴族)復立成為國王,現在,酈食其作為一個儒士,也趁機勸劉邦立六國貴族之後,這說明,在儒者中,普遍是希望回覆分封,立六國後人的。難怪當初秦始皇要坑掉他們,還燒了好多書。
劉邦聽了酈食其的話,覺得第一,復立貴人之後,這是有德的事情,在道德號召力上可以加分;第二,有六國之後為自己助力,軍事上也可以挫敗項羽。
於是劉邦當即批准:“這個主意好!你現在趕快去刻印,刻完先生您就帶著印出城去給他們各處送去!”
酈食其大喜過望,趕緊回去分析還可以給誰刻印。
這時候張良找劉邦彙報工作來了。劉邦正在吃飯呢,舉著筷子,嘴裡一邊嚼著,一邊對張良說:“子房,往前面站站,有人為我設了一條好計,把項王給比下去了,我現在又有心思吃飯了!”
張良忙問:“什麼好計啊,有這樣的人 ?'…'”
劉邦說:“是啊,告訴我了,趕緊刻印復立六國之後,這樣我就比秦始皇德大了,跟湯武一樣有德了,全國人民和六國人民,都會爭著跟風擁戴我了!”
張良不禁跌足而叫道:“這是誰給您出的餿主意啊,大王的事業從此逝去矣!”
劉邦說:“不會吧,你什麼意思啊?”
張良說,“我請借用一下大王餐桌上的筷子,一根根地給您數一下。”
於是劉邦傻呵呵地示意張良拿起筷子筒裡的一大把衛生竹筷,然後在桌上畫了兩個圈,一個圈裡寫上了個“可封”,一個圈裡寫了個“不可封”,然後就看張良開始說了:“從前,商湯先生討伐夏桀的時候卻封夏桀之後為杞國諸侯,那是因為自忖可以戰敗夏桀並致夏桀於死地,所以才敢封了,如今大王能消滅項王嗎?”
劉邦含著飯說:“不能。”
“對啊,這是第一。”於是張良放下一根筷子,放在“不可封”的圈裡,“這是封六國之後這個主意的第一個不合理、沒道理的地方。”(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