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算是一個用人不疑了。
項羽誅殺卿子冠軍宋義,海內騷然,威震楚國,名聞諸侯。大家都說:“喲,楚國出來一個叫項羽的人啊。”
項羽是誰?
就是殺了楚卿子冠軍宋義,奪其十萬大軍的。
項羽像馬家爵一樣,立刻在全國有了名了。
這時已是十一月了,項羽整頓數萬楚國大軍,向二百多公里以北的鉅鹿進發,瑟瑟秋風搖動蒿草遙遙萬里,大風中的楚馬長鬃像風吹起著一壟春麥。
但是宋義在這裡拖沓了四十六天,從客觀上來講,對於楚軍戰疲敝之秦軍,還是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的。而項羽誅殺自己的長官,這在當時來講固然是不祥的,不符合上下秩序的,但項羽以救趙的公義目的為口號和理由,這就能把自己殺長官的負面影響,給降到最低。
鉅鹿之圍
最初,陳勝部將故人武臣奉命北渡黃河,進入河北地區的原諸侯趙國的舊地略地,在張耳、陳餘的襄助下,基本得了趙國地盤,並且在去年八月自立稱王,以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大將軍。隨後到了十一月,周文在函谷關外戰敗自殺的時候,武臣的姐姐去城外找人吃飯,回來路上遇到武臣的部將李良,不過去見禮,李良又“素貴”,過去地位在武臣之上,一怒之下,殺了武姐姐,隨即攻進武臣的老窩邯鄲,殺死武臣,然後佔據邯鄲。
而張耳、陳餘則從邯鄲城裡落荒逃出,隨後收羅了萬餘人,向北四十里保據邢臺。隨即張耳、陳餘立了戰國時代的趙國王族之後名“歇”的為王,是為“趙王歇”。
到了今年十月,章邯打過來了。章邯這時候已經殺滅了黃河以南中原地區的陳勝、魏咎、項梁,以二十萬之眾移師北上,去進攻最後一股強大的義軍——趙國的趙王歇之軍。
李良這時候待在邯鄲城(國都)裡,見章邯殺來,遂以邯鄲順降了章邯。章邯遂據有邯鄲,但他隨即把邯鄲城牆全部拆毀,把邯鄲老百姓移民去了河南,避免這裡再有人起鬨造反。趙王歇和張耳這時正在邯鄲北邊不遠的邢臺,看見章邯軍北來的勢頭甚大,趕緊帶著幾萬兵,倉皇退保邢臺以東四十里的鉅鹿城。而這時候,秦國大將王離率領十多萬大軍又從山西越過太行山湧入趙國了。
原來,這王離出自秦朝的將門世家。王翦、王賁、王離三輩人,以及蒙驁、蒙武、蒙恬三代人,併為秦國宿將家族,王氏、蒙氏幫著秦王朝打下了一半多的江山。他們滅韓魏,破燕趙,夷齊楚,兼六國之地,虜六國之王,是秦朝功勳最卓著的將門家族。
蒙氏的蒙恬作為御匈奴邊防軍總司令被賜死在陽周監獄以後,秦二世就把北部邊防軍三十萬人的指揮大權給了原蒙恬的副將王離。當章邯開始反擊中原地區的義兵,攻入中原的時候,王離大約也率領著三十萬邊防大軍開始受命向東移動,在黃河以北的山西戰場征戰。但估計他至少留下十萬在原邊境戰區防範匈奴,還有數萬邊防軍估計也離散逃亡了,所以比較可信的是王離手中大約有十多萬軍隊用於經略山西地區。
如今,王離大約已經在山西地區收復了不少城池,開始越過太行山(太行山以西為山西,以東為河北),進攻河北的趙國。王離的十萬大軍湧入趙國之後,立刻向東前進不遠,把趙王歇和張耳及其幾萬兵所在的鉅鹿城給層層圍住。
陳餘這時候則在鉅鹿西北的常山郡(此郡已為趙王所略得),他在常山郡收得了數萬趙兵,回到鉅鹿以北紮營,看著被圍困的鉅鹿城裡自己的“父親”張耳,不敢略為進退。
鉅鹿,是位於今邢臺地區平鄉縣縣境內的一個秦末小城,此時好像大海波濤渦流中的一隻小島。這時依舊正是十月份,王離於是坐在自己大車上,傳令攻城。
數萬秦軍在大地上隨即如蝗蟲般彙集過來。走在最前鋒的秦軍,已經在附近森林砍來圓木,製作了飛橋。飛橋是保障攻城部隊透過護城河的,兩根長圓木,上面橫鋪木板,下面還有一對木輪,可以推動。秦軍“吱吱嘎嘎”推動著十幾輛飛橋,趟水走進齊胸深的護城河裡,把飛橋架通。於是數萬秦軍像螞蟻一樣緣橋而過。
張耳在城頭望著秦軍,平靜地說:“不用射擊,壕溝是保不住的。”
越壕以後,秦軍開始有序地分工協作攻城。有的從城底挖城,有的爬城,上下作業。
城牆上佈滿瞭如蟻附木般的秦兵——這些秦兵都是從關中秦本土而來,效忠秦皇族的。為了避免影響攀爬,他們都不帶長武器,最多挎劍,留出兩手順著雲梯猛爬,一旦登上去,就奪了守軍的弩箭,向守軍射擊,他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