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1/4 頁)
,首先透過竊聽無線電通訊、確定玻利維亞革命領導人位置的就是美國國家安全域性。
當時葉利欽的地位岌岌可危,而貫穿車臣的輸油管道也必須得到保護,這些足以促使美國國家安全域性向俄軍提供杜達耶夫的位置。車臣叛軍對這一點也不是不知道,這也是他們後來將所有進入車臣的非本國人都視為可疑分子的原因之一。被派往該地區的西方救援人員和通訊人員都面臨著被綁架和謀殺的危險。美國情報部門非常懼怕杜達耶夫之死可能引起的反應,因此竭力想壓制對這件事的報道,因為“我們還有人在那裡”。這些人很快就被召回國,但曼威斯山、英國通訊指揮部和德國的情報站仍對整個車臣地區進行監控。
回顧英國的情報史,可以說自二戰開始到後來冷戰時代,英國軍情五處和軍情六處有許許多多間諜同前蘇聯情報機構克格勃發生過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中還發生了多起“雙重間諜”的故事。其中炒得最熱鬧的有兩件事,第一件就是被英國當局判了42年徒刑的“間諜王子”喬治·布萊克和他的“柏林隧道”事件;第二件是金·菲爾比和他的所謂“劍橋間諜網”。
喬治·布萊克的故事前文已有介紹,不再贅述。
至於“劍橋間諜網”,那可是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故事。由於牽涉的人員太多,還有多種“版本”流傳於世。這裡就選擇一種最流行的介紹一下。
對國際情報組織有所瞭解的人,恐怕無人不識金·菲爾比的大名。菲爾比作為蘇聯克格勃的高階間諜,臥底英國情報部門時間長達20餘年,又是英國派駐美國CIA(中央情報局)的高階聯絡官,負責協調英美兩國情報系統的反蘇聯間諜行動,其位置之關鍵,潛伏時間之長,對英美間諜網路破壞力之大,堪稱冷戰之最。
菲爾比並非孤軍奮戰在英美情報系統內部,他有一個聞名於世的核心團隊——“劍橋五傑”。其中成員都是劍橋大學畢業,後來成為蘇聯克格勃打入英美情報圈的中堅力量。
在他們當中最早暴露身份的是麥克萊恩。麥克萊恩曾在英國軍情五處(反間諜)和六處(對外情報)擔任重要職務,後來轉到英國駐美國大使館負責情報工作。大量有關原子彈的研發以及丘吉爾與羅斯福、杜魯門總統之間的政策制定、進展等關鍵資訊,源源不斷地透過麥克萊恩之手傳給蘇聯克格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麥克萊恩最早向蘇聯透露了“馬歇爾計劃”的真正企圖。
正是麥克萊恩的準確情報使蘇聯方面從一開始就看透了“馬歇爾計劃”的底牌,因此不僅拒絕加入該計劃,同時還強力阻止其他東歐國家加入,並且加速從德國撤除各種重工業裝備。
1951年5月25日38歲生日那天,已經被英國情報部門懷疑的麥克萊恩與“劍橋五傑”中的伯吉斯一起叛逃到蘇聯,被授予蘇聯克格勃上校軍銜。
伯吉斯在英國外交辦公室工作期間與安東尼·布蘭特爵士一起將大量盟軍戰略計劃和外交政策轉給了克格勃。伯吉斯後來也被派到華盛頓的英國大使館工作,並與菲爾比住在一處。他叛逃蘇聯之後,因大量酗酒死亡。
“劍橋五傑”中第四位暴露的是安東尼·布蘭特爵士。他曾在英國軍情五處從事反間諜工作,將大量德國軍事情報洩露給蘇聯。戰爭結束前,他被英國王室秘密委派前往德國尋找英國溫莎公爵與希特勒之間的密信,還有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她的德國親戚之間的通訊。維多利亞女王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外祖母。1956年安東尼被英國王室晉封為爵士,後來擔任劍橋大學藝術史教授。他的蘇聯間諜身份暴露後,其爵士封號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撤銷,隨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公開宣佈布朗特爵士是蘇聯間諜。英國輿論譁然。1983年,安東尼·布蘭特死於倫敦的家中。
“劍橋五傑”中第五個人的身份一直沒有暴露,國際著名的情報學家羅蘭德·培瑞以大量的事實推斷,維克多·羅斯柴爾德可能是那個神秘的“第五個人”。
維克多在英國國防科技實驗室波登當的關鍵研究部門工作。波登當實驗室所進行的實驗主要是生化武器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最終將會被應用於細菌戰武器的製造。波登當實驗室的工作是整個戰爭過程中最絕密的專案之一。維克多來到波登當實驗室4個月內,蘇聯克格勃就收到了大量實驗資料,蘇聯生化武器研究的步伐緊緊跟了上來。
在二戰初期,維克多就發現了原子彈在未來戰爭中的戰略價值。當時他強烈建議丘吉爾加強對原子彈方面的研究,於是丘吉爾將當時英國科研的優先順序定為: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