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4 頁)
募,可以說是由於意外事件引起的。格雷維爾·溫曾在蘇聯的監獄裡待了一段時間,1964年和一名蘇聯間諜交換後才回到了英國。
在成為軍情六處的情報人員之前,格雷維爾·溫原是諾丁漢一家工廠的學徒工。1938年的一天夜裡下班後,他返回工廠,因為他有一件工具丟在車間裡。當他來到車間裡後,卻發現在一個黑暗的角落裡,一個人正在對著一個閃著燈光的鐵盒子說德語。格雷維爾·溫當時不知道這就是電臺。第二天,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廠董事會中的一名陸軍上校,這名上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和情報機構有過聯絡。
幾個星期後,這位陸軍上校突然要和格雷維爾·溫進行一次單獨談話。在這次談話之後,格雷維爾·溫就開始在軍隊中搞情報工作。戰爭結束後,他繼續工作,這次,他進了蘇聯的監獄。
被軍情六處招募的間諜經過訓練後,並不被急於使用,而是大部分時間待在總部的辦公室裡,只是偶爾有機會短期外出。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安全,因為一個派出時間長的人,被對方搞掉的危險就更大。
第七十七章 利用“007”的影響力招募
要想成為軍情六處的特工,申請者必須是英國公民,年滿21歲,起薪為5。2萬美元。申請者要忍受長達數月的甄別過程,並要接受軍情六處對他們的個人、家庭、經濟、宗教和是否服用過毒品等情況逐一詢問。軍情六處負責招聘的一位主管說,年薪並非軍情六處吸引人的地方,而是這個機構工作的重要性。
二戰以後,軍情六處雖然少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但還是十分重視對特工新手的招募,因此還保持著一定的活力。他們利用“007”這塊金字招牌來做文章。因為自從第一部“007”的小說問世之後,英國特工的形象就開始走進人們的心中。第一部“007”電影於1962年10月4日公映後,“007”電影系列更是風靡全球,至今40年仍然長盛不衰。
英俊帥氣的面龐,瀟灑靈動的身手,詼諧幽默的談吐,機智果敢的謀略,再加上相伴左右的如花似玉的“邦德女郎”……在“007”系列影片風靡全球之後,一個魅力十足的“詹姆斯·邦德”的形象深深植入無數人的記憶之中,自然也使一些青年人多了一份嚮往和誘惑。凡是熟悉“007”的人都知道,“詹姆斯·邦德”的原型就是英國軍情六處的成員——“加入我們,你肯定將得到一個刺激的、有回報的生涯,像邦德那樣為國家效力”。這就是軍情六處多年來在網站上的廣告詞。
從前,“007”總是給人以神秘兮兮的印象,如今卻不斷撩開神秘面紗,走到公眾面前,訴說其真實的生活經歷和感受,為軍情六處的招聘活動做宣傳。據英國媒體報道,為了吸引更多的英國青年加入特工行列,英國秘密情報局特地邀請英國廣播公司(BBC)為他們做了系列節目,由軍情六處的年輕特工現身說法,在BBC連續播出一週,向廣大聽眾和應聘者介紹他們非同尋常的特工生活。為防止身份外洩,這些出現在節目中的年輕特工不但使用假名,連他們的聲音在播出前也經過了特殊處理,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中的機器人在講話。
2007年11月26日,BBC第一電臺第一次播出了這檔錄音節目。軍情六處招聘負責人“馬克”(當然也是假名)首次接受媒體訪問。他在節目中表示,此次活動是為了糾正人們對特工的認識偏差,以便在反恐任務越來越重的今天能夠招募到更多的優秀人才。他說軍情六處過去招募都是在校園中悄悄進行,如今為了適應從不同族群中徵選人才的需要,才首度決定公開招募。“馬克”還表示,真實的特工和“007”系列電影中的“詹姆斯·邦德”其實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因為“邦德”的形象是綜合特工的生活而塑造出來的,有很多虛構的成分,這往往會讓人們對特工的認識存在偏差,同時對招聘工作也會產生一些影響。
在最新的“007”系列影片《皇家賭場》上映前一天,軍情六處的一男一女兩名特工正做客BBC電臺,接受採訪。他們向聽眾們講述現實生活中“007”的真實工作情況。當被問到軍情六處的特工是否像邦德一樣持有“殺人執照”時,男特工予以否定。他說:“在執行公務時,特工都要按照英國法律行事。軍情六處的工作受到政府和法律部門的監督,沒有絲毫個人行事的空間。”
那位男特工還透露,特工工作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危險,反而很有意義。對此,那位女特工也表示:“特工工作有許多冒險經歷,很刺激,也很風光。”
BBC第一電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