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第3/4 頁)
苦勸,留在了卑沙城養病。
幕府從鄭州出發時尚有千餘人,至此不足兩百,李茂望著從船上跳下來的黑瘦黑瘦的蘭兒,震驚之餘,不覺雙眼發澀。
這年第一場大雪降臨前,遼東經略使府竣工投入使用,府邸分軍政兩院,佔地兩百畝,房屋數百間,卻因條件有限,時間又短,難免顯得粗糙。
幕府人選早已定好,除了金道安、鄭孝章、文書丞、誨洛可、毛太公、祝九等人職務有所調整外,其餘基本上遵循原來的架構,為示對奚王的敬重,金道安將副使一職拱手相讓,自己出任都知兵馬使,又從毛太公手裡接過總訓練使的實職。
如李茂先前所預料的,散居在遼東森林草原上的奚人在得知他們的王到了遼東後,紛紛來投,他們不解經略副使是什麼官,只知道這個官很大,在東高鎮很受器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於是心悅誠服。
奚人拖家帶口來投,趕著牛羊,馱著糧食及日用品,規模十分浩大。文書丞建議立即對所有來投人員進行登記造冊,李茂沒有同意,只是建議按照奚人固有習俗進行編戶,每十人一夥,百人一戶,千人一族,由他們自行推舉夥長、百戶長、千族長實行自治。
清點人數,短短兩個月內竟有八千奚人來投,而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文書丞憂心忡忡,建議李茂將人安置在河西,不與漢民混居。李茂道:“他們是第一撥來投奔我們的人,若是別處安置,恐冷了歸附者的心。最新章節全文閱讀你的意思我明白,也的確不宜安置在鎮子裡,那樣太擁擠,而且生活習俗不同,容易產生矛盾
。”
李茂想了想,無言起身,到了院子裡才對文書丞說:“我們倆一起出去看看。”
二人飛馬來到東高鎮東南、東高山南麓的一塊林間平地,有小河流經此地,蜿蜒向西經由東高鎮南夾城城牆下注入遼河。
李茂縱馬跑了一圈,對文書丞說道:“就把他們安置在這。你看如何?”
文書丞道:“好啊,這裡是上風上水,他們肯定沒意見,怕是鎮子裡的人不願意。”
李茂道:“春夏東北風,讓城裡人聞聞鄉下人的腥羶味兒,秋冬刮西北風,再請鄉下人聞聞城裡人的洗腳水味兒,這叫休慼與共,誰也沒吃虧誰也沒佔便宜。”
二人沿著那條山溪向遼河方向走,登上一處高坡,李茂用馬鞭一指:“就在那個坡下建一座市場,用於各族貿易使用,修一條路到奚人部落,奚家軍、東高鎮、市場,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將來築堡駐軍,互為犄角,便於防禦。”
文書丞贊同李茂的主張,回去便與誨洛可商議,誨洛可的意思是把族人安置到河西,李茂不是說過嘛,將來要把東高鎮一分為二,夾河建兩座城,一座東州,一座高州。東州自然是在河之東,以現在的東高鎮為基礎擴建,規劃中的河西高州現在還是片森林灘塗,渺無人煙。誨洛可決心帶著族人過河去,披荊斬棘,為高州城建打下基礎。
奚王骨子裡還是想獨立出去的,文書丞一眼看穿了誨洛可心裡的這點花花腸子,先用一頂團結的帽子將誨洛可的口封住,再邀請奚人部落的幾位德高望重的長老個公選出來的族長、百戶長們到東高山南麓檢視地形。
到河對岸安營紮寨固然獨立,但沒有了漢人軍隊的庇護,多數奚人還是感到擔憂,他們在遼東吃的苦頭夠多了,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依靠,為何還要到河對面去?
而且漢人給他們安排的定居點自然地理條件優越,距離東高鎮又近,戰時可以互相支援,平日亦可互通有無,實在是在遼東這個荒蠻之地落腳的不二之選。
多數奚人傾向於在東高山南麓定居,誨洛可雖然是王,但他這個王本是個落魄之王,威望不高,遠沒有達到一言九鼎的地步,見眾意難違,也就沒有再堅持。
營建奚人定居點是這個秋冬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營造工程由營造將陳蘭具體負責,李茂、文書丞等人親自過問。
奚人對新建家園自然熱情高漲,東高鎮的居民也對鄰居表達出最大的善意,出人出力出謀劃策。
在奚人定居點建設的同時,臨河碼頭和臨河交易市場的建設工程也在緊鑼密鼓的推進中,交易市場主要採用市場手段建設,東高鎮城局出面組織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將地塊分割拍賣,發給地契,准予建屋舍居住。
此項工程由秦墨和營造將高丙具體負責,文書丞親自過問。
李茂從具體事務中脫身出來,專心研究對契丹作戰事宜,一山難容二虎,雖然遼東很大,但若不能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