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第2/4 頁)
,有我一口吃的,我不能獨享,你家有餘財也要常賙濟別人。移風易俗,得親自做個模範,從我自己先做起。人這一輩子活著有多艱難,能吃飽穿暖,病有所依,老有所養,活著的時候有人扶持、關照,死了墳前能有三炷香,夫復何求?若我們連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到,還談什麼功業,我們就不配來當這個家。”
石雄笑道:“咱們這個地方呀既要讓人安居樂業,也要讓人能建功立業,團結如一家,生死兩不棄,能做到這一點,什麼樣的功業成就不了?”
文書丞道:“是啊,果然能與大眾同甘共苦,任誰不誓死效命,功業可期。”
眾人邊說邊走,不覺已經到了東高山下,這山遠看不高,近處卻需仰視。沉默了一會,李茂又道:“人心若能穩住,下一步就要解決安全問題,契丹人就是草原之狼,偷盜是他們的本性,我們得認真準備,不鬥垮契丹人,我們在這塊土地上就難以立足。”
問文書丞鎮裡有多少兵將,文書丞答:“一百八十七人。”李茂搖搖頭道:“太少,太少,在這裡必須全民武裝,人人皆兵,即使是婦女也要參加軍事訓練,不能上陣殺敵,也有能力自衛,沒能力自衛,轉移時也不能掉隊。更主要的是軍訓過後,她們就有了敵患意識,有事,下道命令即可,不必多費口舌去解釋。此外對付契丹人,靠我們現在的力量還不夠,必須找到盟友,附近哪個部落與契丹人有仇?”
文士丞道:“契丹人本在遼河以北,來此時日不久,與靺鞨人和室韋人都有仇,跟奚人更是不共戴天,不過遼東奚人人少,而且沒有部落,四處散居,擰不成一股繩。室韋人勢單力孤,能與契丹人對抗的只有靺鞨人
。”
李茂道:“靺鞨人與渤海王走的太近,不能助長他們的勢力,我看還是與室韋人合作,他們對大唐還是忠心的。”文書丞道:“室韋人缺鹽和鐵,有這兩樣東西可以打動他們,問題是這兩樣東西我們也沒有。”
李茂道:“這個由我去問桑城主借,目下有兩件事得急辦:其一籌措糧食,不僅要過冬,還要預備明年跟契丹開戰後的軍糧,此事著落在書丞肩上。此外是要把山奚王在東高鎮的訊息散步出去,河對岸的河東紮營,收攏散居在各地的奚人,把他們組織起來,加以訓練。這件事石雄要具體經手,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必細緻入微。”
石雄問:“算在第三師編制內嗎?”
李茂點點頭,又囑咐道:“混編,不要單獨搞一個奚人旅出來。”
文書丞擔憂道:“若是人太多,糧食恐怕不夠。”
李茂笑道:“你不瞭解奚人的習慣,他們來投他們的王,必帶上全副身家,非但不用我們供給糧草,他們還要貢獻糧草呢。”
文書丞大喜,到遼東後,他悶頭搞建設,心裡又排斥跟蠻人打交道,對奚人的習俗的確是知之不多。
說話見李茂已經登上了東高山的山頂,向東望去,一輪朝陽,正離開地平線冉冉升起。
蒼茫的綠色大地上鍍了一層金,石雄說這是一個好兆頭,李茂深以為然。
三天後,李茂、文書丞、祝九、毛太公、誨洛可、秦墨等人在李茂家裡開了個小會,人少,會小,議決的事情卻不小。
這次會議後,李茂正式打出遼東經略使的旗號,聘誨洛可為經略副使、安東軍第三師兵馬使,石雄為第三師兵馬副使。
聘文書丞為觀察副使、東高鎮城局使,執掌政務。毛太公為都押衙兼總訓練使,祝九為押衙、水軍兵馬使,秦墨為押衙、侍衛親軍兵馬使、團結兵訓練使,石空為押衙、侍衛親軍兵馬副使。
這次會議過後,駐軍分批離開城鎮,關入軍營進行脫產輪訓,李茂親任教育長,向三軍將士灌輸忠勇、法紀。
第461章 萬事開頭難
還在鄭州做刺史的時候,李茂就把安東幕府成員和家眷送到了遼東,陸地遙遠,鎮州戰事又時斷時續,並不安全,在鄭孝章的建議下,所部改走登州水路。
這中間就出了一點小意外,家眷路過鄆州時,齊嫣母子突發疾病,被蘇卿留下養病,蘇櫻懷孕顯懷不堪長途跋涉之苦,只得留在鄆州由蘇卿照顧,蘇卿本想把蘭兒也留下,卻被她半夜翻牆走了。
眾人渡海來到卑沙城,與桑容會合,一面休整,一面四處打聽李茂的訊息。到李茂遣人往卑沙城送信時,兩下分別已經有七八個月之久。
雖然如此得知李茂來到遼東,站穩了腳,眾人還是立即打點行裝準備出發,不巧芩娘此刻又感風寒病倒了,經桑容夫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